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年,厦门将以举办金砖会晤为契机,加快产城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B.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C. 国产手机企业都会选择与电商联合,苏宁已经入股努比亚,阿里巴巴抓住了魅族,腾讯和百度也不会袖手旁观的。
D. 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姑娘们死灰复燃,顽强拼搏,连扳三局,最终赢得了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______)的山雕。
(2)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chuī máo qiú cī(______)之人。
(3)但是他刚强地打起精神,绝不让这种令人zhì xī(______)的疲倦把他淹没。
(4)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kè jìn zhí shǒu(________)。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2分)
(4)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借景抒情,化实为虚,表现了诗人高膳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
(5)请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请以“不可怕”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画家费尽心力创作了一幅画,在即将完成时,不小心将一滴墨滴在画上,他沮丧极了,想要放弃这幅画o冷静下来后,他反复变换角度看那个墨渍,随后,在墨溃上涂了几笔,墨渍变成了一只飞鸟,与整幅画完美融合。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先拟定题目再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600-8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学校“文学长廊”需要定期更换“经典悦读”栏目的内容。请你从下面备选
的作家中任选一位,结合作家简介、作品内容与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段文字,作为本期“经典悦读”栏目的内容。
备选作家:陶渊明、李清照、苏轼、鲁迅、莎士比亚、雨果
题目二:“城市共享”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近来,有一种“共享自行车”悄然出现在北京街头。这些“共享自行车”因为借还方便,价格公道,有益环保,受到市民的欢迎。但有些人却把“共享自行车”停进自家小区,破坏车锁,甚至拆卸零件。请你写一封倡议书,倡导广大市民文明使用“共享自行车”。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准确得体。
(2)字数在150- 200 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
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
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
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