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槐花是槐树的白发 葛亚夫 ⑴不喜欢槐花。总以为槐花是吃的,就像一道菜...

现代文阅读

槐花是槐树的白发

葛亚夫

⑴不喜欢槐花。总以为槐花是吃的,就像一道菜,它只是食物,不是风景。正因如此吧,我对槐花的态度很粗暴,就像对母亲,总是一副张牙舞爪的面孔。

⑵经过市场,被一阵清香俘虏,是槐花!我舔舔嘴唇,记忆里、舌尖上,满是槐花的味道。我忙给母亲打电话,问家里的槐花开了吗?母亲说,开了,等你采呢。你再不回来,槐花就老了。我连声答应,因为我知道,等我的不是槐花,而是母亲。

⑶世上最不公平的,就是爱吧?我和母亲之间,爱永远是倾斜的,母亲总扮演着“一厢情愿”的角色。这些年,求学,恋爱,工作,我关心母亲的时间微乎其微。然而,无论我在哪里,母亲都牵挂着我,就像守着一树槐花,日复一日,等我回去,然后送我离开。

⑷我不知道,在母亲眼里,我是否也是槐花。在花开花落里,在我回家离去间,老去的不只有时光,还有槐树和母亲。姐姐已出嫁,为帮我还房贷,父亲也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母亲。每次回家,看着槐树下遥望的母亲,我都有种负罪感。

⑸作为儿子,我亏欠母亲的不只是一条生命,还有一份流离失所的爱。

⑹为让母亲开心,回家时,我带上女友。女友在城里长大,到乡下,什么都觉稀奇,孩子般问这问那。母亲也不烦,乐呵呵地解释。于女友,母亲是“对牛弹琴”;于母亲,女友是“秀才遇到兵”。她们总说不到一块,但依然相谈甚欢,这是我做不到的。

⑺女友说,天下母亲都一样,她们并不在意说什么,只要亲人在跟前,说着话,这样她们的爱就不会无依无靠。我恍然,顿时理解了母亲在我面前的“唠叨”,只是从何时起,我和母亲失去了共同语言呢?那些雀鸟般围绕母亲的时光,恍若前世。

⑻ “云芳星蕾浮香远”,“一树珍珠一树银”。看着满树槐花,女友雀跃不已,要和母亲争着采。母亲把她推到身后:太危险,我来,你在后面捋花。采槐花讲究力气和技巧,把镰刀系在长棍上,力量小,很难举起来。扳花枝则需要技巧,落点要恰到好处,不能顺着枝丫,否则,非但扳不断,枝丫反而会把镰刀扯掉,达摩克利斯剑般悬着,那就危险了。

⑼我说:让我来,我力气大。母亲摇头:你再扳,树就没命了。我悻悻然,她说得没错,少时顽劣,把树扳得遍体鳞伤,虽然如今都已结疤,寻不见,但母亲没有忘,我也仍记得。母亲吃力地举起棍,我惶恐站着,莫名地担心树丫会把母亲拉走。或许槐树太老,让着母亲,那些槐花枝,像往事一般轻盈,从母亲身边袅袅落下。

⑽花如雪,发也如雪。我让母亲歇会,掸她满头的槐花。可任凭我多么用力,槐花就是不落。女友问我干嘛,我说,这槐花怎么掸不掉?她顿时笑起来:真不愧近视眼!那是白头发,哪是槐花。我愕然,母亲竟和槐树一样,老了!

⑾歇口气,母亲又采起槐花来。槐花飘落,白发闪烁。“谁教花开繁胜雪,似留霜鬓照天涯。”原来,槐花是槐树的白发,白发是母亲老去的年华,照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

⑿“满树槐花遮望眼”,此刻,母亲就在我面前,可我怎么也看不清她。 

(选自2012年4月24日《宁夏日报》)

1.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的“我”面对槐花,感情态度经历了变化:开始,我对槐花和母亲粗暴;经过市场,被清香所俘虏,引起我对母亲的___________;当我发现母亲满头不是槐花而是白发时,“我”对母亲是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小节的作用。

3.结合文本说说第⑸段中“流离失所”一词的含义。

4.请分析第⑥段女友和母亲为什么“总说不到一块,但依然相谈甚欢”的原因。

5.结合全文,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槐花是槐树的白发,白发是母亲老去的年华,照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

6.文章最后一段说,母亲就在我面前,可我怎么也看不清她。作者真的看不清母亲吗?结合文本谈谈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7.本文以“槐花是槐树的白发”为题有何好处?

 

1.思念感动 2.是对上文负罪感的具体阐释,突出了我的离家在外增添了母亲的思念之苦。也为下文采花过程中对母爱的进一步感悟做铺垫。 3.结合文本说说第五段中“流离失所”一词的含义。“流离失所”本义是指辗转离散,无处安身,这里指长期离开家而无法回报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4.女友理解母亲在乎的不是谈话的内容,而在于理解和陪伴,让她们的爱有所安放。也体现了女友的善解人意。 5.槐花让我想到母亲的白发,想起母亲突然老去这一事实,让我伤感。有了母爱的陪伴,让身在尾箱底我感到温暖和明亮。母亲的白发又是我的牵挂,提醒我回家。 6.母亲善解人意,从她和女友对话中可知,虽然她们“总说不到一起,但总是相谈甚欢”可以看出。她又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人,从她不让孩子捋槐花可以看出。 7.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将槐花和母亲的白发联系起来,抒发了我对母亲年华老去的慨叹。槐花也是文章的线索。槐花唤醒了我对母爱的记忆,也促使了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答促使了我对母亲的态度有了转变也可以。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答案:“思念”“感动” 2.试题分析:前文写到不喜欢槐花,我对槐花态度很粗暴,经过市场,满是槐花的味道。我忙给母亲打电话,想起母亲,想起槐花。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作答:对上文负罪感的具体阐释,突出了我的离家在外增添了母亲的思念之苦。也为下文采花过程中对母爱的进一步感悟做铺垫。 3.试题分析:结合文本说说第五段中“流离失所”一词的含义。“流离失所”本义是指辗转离散,无处安身,这里指长期离开家而无法回报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4.试题分析:母亲和女友谈得很欢,是因为母亲觉得只要孩子回来了谈什么都很有乐趣,而女友只在乎聊天而不在乎聊天的内容。彼此都很善解人意。答案:女友理解母亲在乎的不是谈话的内容,而在于理解和陪伴,让她们的爱有所安放。也体现了女友的善解人意。 5.试题分析:此文以槐花为线索,想起槐花,就想起母亲,母亲头发白了,照亮了我回家的路,是在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孩子回家,写出了对母亲的牵挂。答案:槐花让我想到母亲的白发,想起母亲突然老去这一事实,让我伤感。有了母爱的陪伴,让身在尾箱底我感到温暖和明亮。母亲的白发又是我的牵挂,提醒我回家。 6.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从对“母亲”的描写以及对情节内容的理解的角度去考虑答案:母亲善解人意,从她和女友对话中可知,虽然她们“总说不到一起,但总是相谈甚欢”可以看出。她又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人,从她不让孩子捋槐花可以看出。 7.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此题要从修辞、线索和主题方面去考虑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将槐花和母亲的白发联系起来,抒发了我对母亲年华老去的慨叹。槐花也是文章的线索。槐花唤醒了我对母爱的记忆,也促使了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答促使了我对母亲的态度有了转变也可以。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谈“忍”

⑴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⑵“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⑶“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忍”,不仅是一种智略,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⑷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⑸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1.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请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4.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5.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查看答案

《马说》一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说说文章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曹刿论战》中,为什么略写作战经过,在“齐人三鼓”后曹刿才说可以进攻,在“视”“望”以后曹刿才说可以追击?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查看答案

请自选角度赏析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妙处。

 

查看答案

翻译⑴⑵两题,用“/”给⑶题在标点符号处标记。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⑶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