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清荫台记

    长安里居左有园,多老松。门内亘以清溪,修竹丛生水涯。过桥,槐一株,上参天,孙枝皆可为他山乔木。 其余桃李枣栗之属,郁然茂盛。内有读书室三楹,昔两兄与予,同修业此处。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夏日无事,乃于溪之上,槐之下,筑一台。台为青槐所覆,日影不能至,因名之曰“清阴”,而招客以乐之。虽无奇峰大壑,而远冈近阜,郁郁然攒浓松而布绿竹,举凡风之自远来者,皆宛转穿于万松之 中,其烈焰尽而后至此;而又和合于池上芰荷之气,故虽细而清冷芬馥。至日暮,著两重衣,乃可坐。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乃大呼客曰:“是亦不可 以隐乎!”

1.用斜线“/”给乙文中华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两 兄 相 继 进 士 举 家 皆 入 城 市 而 予 独 居 此。

2.下列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昔两兄与予,同业此处               竹丛生水涯

B. 其余桃李枣栗之                     予作文以记之

C. 之曰清荫                         不能其一处

D. 著两重衣可坐                      悟前狼假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乙文划线句,对清荫台虽“夏日”而“清冷”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荫台被青槐覆盖,太阳照射不到。

B. 清荫台位于奇峰大壑之中。

C. 清荫台四周遍布浓松绿竹。

D. 远处吹来的风,热度被万松过滤而变得请冷。

5.两文都写到了“乐”,但作者内心的心境却迥然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做分析。

 

1.两 兄 相 继 进 士/ 举 家 皆 入 城 市 /而 予 独 居 此。 2.D 3.溪流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可推测它的源头。低头(可以)看到鱼儿(在水里)嬉戏,抬头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我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了。 4.B 5.柳宗元因政治失意,心中充满忧伤,激情山水也只得到短暂的快乐,一旦被周围凄清的环境所触发,他的悲凉凄苦抑郁就会自然流露。(《清荫台记》写的则是袁中道的寓居之地,那里有和兄长同窗共读的美好记忆,如今乐享清净,陶醉于清荫台清幽的环境,心境闲适愉悦。 【解析】选自《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选自《袁中道全集》 作者:袁中道 年代:明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划分。可以先把句子翻译,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句读划分。注意不要出现“破句”。同时可利用虚词来帮助划分句读。本题可依据句子的意思、主语的变化和虚词即可划分。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2.试题分析:此题为选择题,考查词汇的理解。A项中“修”分别是“学习”和“长,高”;B项中的“属”分别为“类”和“通嘱,嘱托”;C项中的“名”分别是“取名”和“说出”;D项中的“乃”都是“才”的意思。故选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犬牙、差互、源”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俯、予、益、欣欣、焉”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注意翻译的方法,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才能正确翻译,译句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做到文从字顺。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中写到“虽无奇峰大壑”,可知:清荫台不是位于奇峰大壑之中。故D理解错误。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考虑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小石潭记》是作者柳宗元因政治失意,心中充满忧伤,寄情山水也只是得到短暂的快乐,一旦被周围凄清的环境所触发,他的悲凉凄苦抑郁的心境就会占据主导。所以说柳宗元的“乐”是短暂的,是寄情山水,聊以忘忧。《清荫台记》写的则是袁中道的寓居的地方,在那里,有和兄长同窗共读的美好记忆,如今乐享清净,陶醉于清荫台清幽的环境,心境闲适愉悦。这是真正的心情的愉悦。 参考译文: 在老家长安村,左面有一个园,多的是苍老的松树。大门里横着一条清溪,高高的竹子丛生在水边。过了桥,有一棵槐树,高入天空,小枝条都相当于别的山上的乔木。其余桃树李树枣树栗树之类,郁郁苍苍非常茂盛。树林中有书房三间,从前两个哥哥和我一起在这里读书学习。后来两个哥哥先后考中进士,全家都搬进城里居住,只有我还一个人住在这里。夏天闲暇无事,我就在溪边槐树下筑了一个台。台被青青的槐树覆盖着,阳光照不到,因此就把它叫做清荫台,而且还常常把朋友接引到这里玩耍。这里虽然没有高山大川,可是远远近近的山冈,郁郁苍苍地不是浓密的松树,就是布满了翠绿的竹子。凡是从远处吹来的风,都转转折折地从松林中穿过来,到这里时所夹带的热气早已消失,而又融和着池上莲叶藕花的香气,所以风虽然是细细的,却是又清凉又芬芳。到了傍晚,要穿上夹衣才能坐在这里。低下头看看鱼儿在清溪中游动,仰起头听听乌儿在树林里唱歌,我心里便有说不出的愉快,不禁大声对朋友们说:“这里难道不可以隐居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早春南征 寄洛中诸友》,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作者曾在洛阳做过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早春时候,他在离开洛阳去往南方的路上,写下这首诗。②赊,遥远。③槎(chá),植物。

1.诗歌中表现“早春”气息的景物有哪些?

2.以乐景写哀情是古诗词中常见手法,请结合本诗的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甲】冬 景

贾平凹

   (1)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2)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窘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3)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4)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5)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6)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7)只有在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8)“奶奶,电线肿了。”

  (9)“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10)“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⑾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⑿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⒀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⒁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⒂“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⒃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⒄“我在作诗。”他说。

  ⒅“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19)“你在干什么?”

  ⒇“看绿。”

  (21)“绿在哪儿?”

  (22)“绿在树枝上。”

  (23)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24)“你还看到什么了?”

  (25)“太阳,太阳的红光。”

  (26)“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27)“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28)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29)“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30)“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31)“不,是分号。”

  (32)“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33)“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34)“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35)“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36)“冬天是在作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37)“孕妇?!”

  (38)“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39)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40)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乙】灵魂的舞蹈——浅谈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贾平凹,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被誉为“鬼才”。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用了他的《风雨》。今天我们通过作者自己和他人的一些评述,力求对这位作家有更深的了解。

作者自述

他说:“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故事性很强的,情节也不连贯。可细节总是一个接一个的。细节是生动的,像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有了它,就有了生气。如果你只是干巴巴地交待故事,就像冬天的树枝一样枯躁乏味,你写得费劲,读者也读得痛苦。有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一是调整了你的创作情绪,使文思泉涌,使文笔跳跃;二是启发读者,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为下文的展开引得神来之笔。”

他人评价

    评价一:贾平凹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评价二:散文显现出精美叙事和真切状物的技能。贾平凹很善于多角度地抓取景物,善于捕捉细节,善于用很老道的语言质朴生动地再现生活。例如《冬景》作者把在乡村冬景中捕捉到的一些新鲜生动的细节,用冷静从容平淡的语调叙说出来,犹如写意画,费墨不多,却干净利落的勾勒出景物的情态,没有多少渲染,然而那种天寒地冻的感觉却渗入骨髓。

    评价三:贾平凹散文最大的成就,是儿童文学散文,他的其他散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儿童文学散文的影响。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他作品单纯中寓丰富,实中求实,洋溢着雅淡的诗美。

评价四: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1.贾平凹的散文画面感极强,请从甲文中找出四幅画面,并加以概括。

示例:雪中对话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句。

“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超尘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线句“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句中的“不再轻浮”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三句话都是出自贾平凹的散文,先赏析这三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再总体分析这三句话所体现的贾平凹散文的语言特点。

A“奶奶,电线肿了。”“那是落了雪。”奶奶说。“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冬景》

B“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冬景》

C“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吃惊了。”(贾平凹《风雨》)

4.乙文评价道:“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你能从甲文中品出哪些哲思?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有人说贾平凹的散文“选材不精,什么都可以写,浮光掠影的也写,反映平凡的生活,能够以小见大的很少。”你对贾平凹散文的选材怎么看?请结合上述两篇文章及《风雨》来谈。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下面是小文和小武在读名著《水浒》后的的一段对话,读后请按要求填空。

小文:我很喜欢书里的人物。他们大都形象鲜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人物,都有共性。比如林冲和武松,他们都        ①    

小武:你说得对。不过我比较喜欢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他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他的事迹,如        ②        ,我很喜欢。

小文:林冲是不错,但他一开始过于忍让了。我还是更喜欢武松。作为下层英雄好汉,他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从为兄报仇开始,他        ③       ,一步步走上反抗道路,最有血性,最富传奇色彩。

  ⑴ 在①处填写一个体现林冲和武松两个人共性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

  ⑵ 下列有两件属于林冲的英雄事迹,选出并将序号填在②处:______________

A. 沂岭杀四虎   B. 雪夜上梁山   C. 拳打镇关西   D. 三打祝家庄   E. 火并王伦

  ⑶ 下列事迹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填在③处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 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斗杀西门庆

B. 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

C. 血溅鸳鸯楼,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

D. 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陈胜、吴广喜,      无与为乐者

B. 亦死           暮而果大其财

C. 扶苏数谏故         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D.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力拉崩倒之声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即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     (2)录毕,送之   ____________

(3)富贵,无相忘______________      (4)固以之矣 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