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剥玉米 安宁 ①剥玉米当然是全家老少都要参与的大事。 ②秋天的傍晚,有些凉意,月...

剥玉米  

安宁

①剥玉米当然是全家老少都要参与的大事。

②秋天的傍晚,有些凉意,月亮早早地就升上了天空,挂在某棵梧桐树的树梢上,幽幽地将皎洁的月光投向整个村庄。如果我能爬到月亮上去,一定会看到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此刻都和我家一样,坐在院子高高的玉米堆前,一心一意地埋头剥着玉米。有时候玉米里隐藏了整个秋天的小虫子们,也会出来热闹热闹,钻到你的鞋子里、袖筒里,或者脊背上。它们一个一个都吃得圆滚滚的,有时候因为太胖爬不动,就会直接从高高的玉米堆上骨碌下来。小孩子们也学它们,爬到高处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又滑下来。于是院子里便会响起大人们的叫骂声,让他们赶紧滚回床上睡觉去!

③只有像我这样的笨孩子,躲在角落里一个一个地剥着玉米,最后被大人们忘记了,自己坐着睡过去了。朦胧中听见母亲叫我,才一个激灵醒过来,看到大人们已经剥完了大半,并将玉米编织在一起,准备明天挂到梧桐树或者平房上去了。我有些愧疚,为自己偷了懒。于是无声无息地拍落身上的玉米须、小虫子和灰尘,“啪嗒啪嗒”地走去上了床。眼皮沉沉地合上的那一刻,我听到院子里疲惫不堪的父母在絮叨争吵着什么,可是我已经顾不得了,一脚就踏入了梦乡。

④剥玉米的盛事,要持续很多天。在绵绵的秋雨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赶着要将玉米剥完了,挂到院子的角角落落里去。但凡能够砸进钉子 的墙上,都会挂满了玉米。所有的梧桐树,也全变成了金黄色,从上到下,里三层外三层的,犹如披了一件黄金铠甲。平房的四面墙上,当然更是挂得满满当当的。站在高处看四面八方,会觉得此时的村子,跟个披红挂绿的新郎官似的,很阔气,也很土豪。

⑤如果赶上阴雨绵绵的秋天,玉米一挂上树,就得立刻给披上塑料做的雨衣。我站在屋檐下,看着雨“啪啪”地打在塑料上,而后又顺着玉米滑落下去,在地上滴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于是有些无端地发愁,想着玉米要是发霉了怎么办呢?所以天还是快快地晴起来吧,等着晒干了,我们全家好进入下一个浩大工程——剥玉米粒。我这样想着,听见母亲也在身后长长地叹气,于是整个下雨的秋天,一切便都是阴郁的、潮湿的,快要生了霉,腐烂了一样。

⑥所以天一放晴,看着挂在外层的玉米差不多干了,父母便又带领我和姐姐摘下来,扔到大铁盆里去。一整个冬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剥玉米棒,不停歇地剥,好像我们生下来就只做这一件事一样。母亲是负责用剪刀将玉米插出一两道“垄沟”的人,这样方便我们顺着垄沟去剥。她还教我和姐姐,用一个剥完的玉米棒,代替手去剥另外一个玉米棒,这样可以更省劲,也不致于让手很快地红肿疼痛。

⑦夜晚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关起门来,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剥着玉米棒。玉米粒“噼里啪啦”地落在大铁盆里,单调地附和着夜色中墙根下蛐蛐们的鸣叫。有时候我和姐姐偷懒,跑到床上去玩过家家。隔着蚊帐,看到父母的影子落在对面墙上,一高一低,忽而抬头,忽而弯腰,好像皮影戏一样好玩。于是我和姐姐也将手高高地举起来,模拟出羊、马、兔子或者小狗等动物。两个人玩着玩着,还会一语不合,争执起来。父亲听了心烦,让我们要么下来剥玉米,要么赶紧躺下睡觉。我和姐姐怕父亲脾气再大一些,将玉米棒“砰”的一声砸过来,也便消了声,躺下乖乖地入了梦乡。

⑧梦里都在做什么呢,现在已经忘了,大约,也是在无休无止地剥着玉米吧,一直剥到冬天快要过去,挂在院子里的金灿灿的玉米棒,全都进了麻袋,运进粮库里去,换成我们需要的烧饼、衣服、咸菜或者针头线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①段有何作用?(内容和结构)

2.请说说第⑤段“听见母亲也在身后长长地叹气”中母亲“叹气”的原因。

3.任选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语句。

玉米粒“噼里啪啦”地落在大铁盆里,单调地附和着夜色中墙根下蛐蛐们的鸣叫。

4.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

5.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学生田间劳作体验”的看法。

    链接材料:924日,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别样的“室外劳动课”。八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田间地头,跟秋收的农民伯伯零距离,学着掰玉米、清理玉米皮。

 

1.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剥玉米”的回忆;内容上,开篇点题,点名小时候“剥玉米”在农村家庭中的重要性。 2.母亲担心连绵的秋雨会使玉米发霉,这样会影响到一家人的生活。 3.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夜晚的静谧,同时表明了长时间地剥玉米让孩子们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示例二:“噼里啪啦”是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同时以声衬静,写出环境的安宁静谧的特点。 4.母亲是一个勤劳、坚韧、能干、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用心劳作的农家妇女。(意对即可) 5.示例“学生们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可以树立节粮、爱粮、惜粮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意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在文中所起作用的分析能力。对于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对于内容上的作用,可结合文中“剥玉米的盛事,要持续很多天”“一整个冬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剥玉米棒,不停歇地剥”这些语句进行分析;对于结构上的作用,可从文中作者写剥玉米的经历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结合地⑤段中的“我于是有些无端地发愁,想着玉米要是发霉了怎么办呢?”进行分析解答。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句子表达效果的鉴赏分析能力。对于此题,学生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由“玉米粒噼里啪啦”“附和着”可分析其使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拟声词“噼里啪啦”来描写玉米粒,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角度来分析其作用即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可以从叙写内容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果还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本题可结合文中“听见母亲也在身后长长地叹气,于是整个下雨的秋天,一切便都是阴郁的、潮湿的,快要生了霉,腐烂了一样”“母亲是负责用剪刀将玉米插出一两道‘垄沟’的人……也不致于让手很快地红肿疼痛”等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5.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的答题格式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写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本题围绕着活动的意义来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新闻摘要】

  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又曾两度提及此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

  【权威调查】

  调查一: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民阅读的氛围浓厚,阅读几乎成为大部分受访者生活的必需品。大部分受访者几乎每天都会阅读,每天阅读多于1小时的比例更是达到36%。近一半受访者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过去一年的阅读量达10本以上图书,几乎是一个月一本。在阅读载体的选择上,电子阅读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使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可大幅度提升阅读总量,72%的Kindle用户全年阅读总量超过12本,其中50% Kindle用户的年阅读量超过24本。

  调查二: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利用“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等零散时间阅读的比例明显上升,2014年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的受访者比例达39%,而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29%。

  调查三:数字化阅读趋势在亚马逊“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了体现,2014年看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达78%,相比2013年增长11%。从亚马逊中国销售数据来看,2014年Kindle书店电子书下载量是2013年的3倍。在电子书阅读介质上,Kindle成为除手机外最受读者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器。从调查反馈中发现,Kindle使用者80%集中在18-35岁之间,Kindle使用者每次的阅读时长为65分钟左右。读者购买、阅读电子书的主要原因是“电子书携带方便以及更低的价钱”,而读者最看重的电子书阅读器功能前三名为“快速翻书功能”“内置智能词典”“跨设备无间断阅读”。 

【网民心声】

  读书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优秀的领导人都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开拓未来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为什么?因为书籍积累了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积累了人类走向美好生活的经验,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例证,能给人以重要的精神启迪。

  【媒体观点】

  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就需要出版部门转变观念,不是只有阅读纸质书籍才叫阅读。我们是不是该将更多纸质书籍的精彩内容搬到网络上?网络上的电子书不少内容低劣,这何尝不是传统出版部门的拱手相让?我们是不是也该依据年轻人的阅读喜好,多创作短小精悍的优秀作品?是不是也能出版更多的正规电子书?

  (根据光明网、环球网等媒体资料整理)

1.阅读【新闻摘要】,简要归纳其内容要点(20字以内)。

2.阅读【权威调查】,概括出目前我国全民阅读呈现的三个特点

3.阅读【权威调查】二、三两则材料,分析电子阅读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

4.阅读【网民心声】和【媒体观点】,简要陈述我国领导人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就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向出版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惠王之(对……感到担忧    B. 乃令张仪去秦 (同“佯”,假装)

C. 大破楚于丹、淅(军队)    D. 去张仪 (解释)

2.下列句中的“之”与“魏闻之,袭楚至邓 ”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    B. 楚王闻之    C. 夫君子之行    D.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楚国和齐国结盟亲善,秦国不敢侵犯,就采用离间计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B. 张仪出尔反尔,失信于楚王,楚王很生气,决定发兵攻打秦国。

C. 齐国对楚国与之绝交很生气,当楚国有难时,他们也袖手旁观,因此楚国陷入困境之中。

D. 秦国打算割地和楚国议和,楚王认为张仪很聪明,不愿得地,希望得到张仪这个人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赏析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_________的景象。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2)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请你写出两句连续的关于山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学校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该主题活动并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主题活动设计一条主题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校学生会计划开展一次有关校园欺凌情况的问卷调查活动,请你为这份调查问卷拟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为学校治理校园欺凌提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