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木,离离蔚蔚②,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③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有惊知已于千古矣。
解释:①践跻:登临 ②蔚蔚:茂盛的样子 ③弥:愈、越
1.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虽然)
C. 及余来践跻此境(及:等到) D.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尝:曾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B. 春冬之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C. 不以疾也/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D. 相与步于中庭/亦有惊知已于千古矣。
3.下列关于文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甲文先写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次写四季之景象,未按时序来写,先写夏水峻急雄壮,再写春冬雅致美景,最后写秋之悲凉。
B. 甲文结尾处引用“渔者歌”,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展现了三峡的一种凄美,一种悲情。
C. 乙文通过直接描写来表现峡谷中水流的湍急,展现了山水奇美的景象。
D. 乙文描写峡中山水美景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选择了山、树木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展现美景。
科技说明文阅读
名士风度
古话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名士风流”或“名士风度”,在中国典籍中常常见到,今天的人们也不陌生。只是在今天,“风流”二字的含意多了一点言外之意,言“风度”,才使大家感觉是完全的褒义。其实,风度、风骨、风格、风尚、风韵、风姿、风流等一批以风领起的词语都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内蕴体现于外表的观感,犹如微风拂面,看不见却感觉得到。因此,“风”与“流”在此意思相同,而人物的内涵旨在理想追求,因此用“度、骨、格”这样略显硬朗的字来形容也更准确一些。名士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代表着中国士人文化的一种精神品格,以至于风流、风度之外,还有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表达。
名士,顾名思义,就是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士。何谓士?
首先,士不是贵族,其次,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追溯其源,士是西周国家官职(天子、公、卿、大夫、士)的最低一级,士即武士。西周是奴隶主贵族的国家,爵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朝廷中的重要职位由贵族即有爵号者担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士不在其中。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天子失语,诸侯称霸,诸侯衰微,大夫擅权,大夫衰微,家臣执政。衰微的贵族不仅丧失了权力,也失去了田产和奴隶,沦落为平民,无以为生,就有人开始以过去专为贵族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谋生,招收生徒,教授礼乐,中国从此有了私人办的学校。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门下弟子三千,可谓盛矣。这些学成的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言得用,平步青云,一国不用,去之他国,朝秦暮楚,即为常事。这些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统称为士,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近乎后来所说的知识分子。这样原来最低的官吏——士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学习而成为具有知识的人,武士也就转变为文士,读书人。到了战国时期,士是官员的预备队,管子将其描述为“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故所谓四民,既是四种职业,其排序也传达了四种职业的社会地位。
儒家学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占居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和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学以政治伦理为纲,标举“忠”与“孝”。读儒经可以入仕为官,有两种途径:一是博士弟子,即官方招收的大学生,学成后由朝廷授予官职;二是察举,即道德名声杰出者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朝廷授予官职。儒学从此大盛。政府的引导与禄利的刺激使两汉社会笼罩着浓郁的道德风气,儒学的忠孝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但是,禄利刺激的影响最终却使东汉后期的社会风气转向了浮华虚伪,朝廷中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这就激起了坚守儒学伦理道德的士人的强烈不满,奋起批评朝政。他们主要是两部分人,一是朝廷中具有独立精神的官员,一是京城大学里的太学生。他们高举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拥戴,社会名望极高,人们称之为名士。名士言论的锋芒所向,民众齐指,使宦官浊吏如过街鼠人人喊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而受到威慑的宦官则利用皇帝来打击、镇压这些名士。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被镇压打击,民众由此而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逐步导致东汉王朝的灭亡。
东汉名士运动的失败,使读书人开始怀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士人反思的结果就是魏晋时期儒学的衰微和玄学的兴盛。玄学的主要内涵是老庄道家之学。所以魏晋名士一改东汉名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以逆反的心态来对待儒学的伦理规范——主张真实、真诚、真情。当时,那些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士人受到社会的推崇,这些人被称为名士,其个性风貌被称作名士风度(风流、风采、风韵等),而与东汉名士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形成鲜明的对照。
1.阅读第①段,对于“风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风流”带有一些贬义色彩,但在魏晋时期,“风流”实则完全是褒义。
B. 用“风流”来形容人具有理想追求,没有用“风度、风骨、风格”这些硬朗字眼形容准确。
C. “风流”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心灵却可以感受得到的人的内蕴。
D. 除“风流”“风度”外,还可以用“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来赞誉中国名士的精神品格。
2.对于“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时期的士排在“农、工、商”之中,在“四民”中的地位最低,后来由于选拔人才的需要,士成为官员的预备队,地位得到了提高。
B. 春秋时期的士变成了一种以文化知识来谋生的职业,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是士的杰出代表。
C. 春秋时期的士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
D. 最初的士指的是武士,武士不是贵族,而是西周国家官职中最低的一级,没有资格担任朝廷中的重要职位。
3.对“东汉名士”和“魏晋名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名士言论得到民众的一致拥护,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朝廷却镇压打击名士,民众因此对朝廷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最终推翻了东汉王朝。
B. 东汉名士指的是高举着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皇帝的支持和民众的拥戴,在朝堂上名望极高的具有独立精神的朝廷官员。
C. 魏晋名士质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转而倡导老庄道家之学,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主张真实、真诚、真情。
D. 魏晋名士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个性风貌,与东汉名士标举“忠”与“孝”,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是截然不同的。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胄(wèi) 尴尬(gà) 胡髭(zī) 杳无消息(yǎo)
B. 窒息(zhì) 教诲(huì) 瞥见(piē) 殚精竭虑(dān)
C. 翘首(qiáo) 佃农(diàn) 铀矿(yóu) 狼吞虎咽(yān)
D. 镌刻(juān) 湛蓝(zhàn) 颔首(hàn) 锐不可当(dǎng)
以“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1)符合原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严禁抄袭。(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阅读《孔乙己》,完成下列各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多乎哉?不多也。”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加点词能否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1)(孔乙己)便排(拿)出九文大钱。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露)出”。
(3)长衫客踱(走)进里面喝酒。
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又说“的确”,但是这扬写并不矛盾,为什么?
4.分析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2)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3)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5.“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小惠未徧(_____) (2)神孚福也(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
(1)必以分人(_______) (2)何以战(_______)
3.翻译下列语句。
(1)衣食所安,弗敢专业,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用原文回答)。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