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朗读的童年记忆 莫言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

现代文阅读

朗读的童年记忆

莫言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其实他的腿并不短,但不知为啥得了这样一个外号。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他自小身体健壮,力气超出同龄孩子许多。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揍。我也挨过他的揍,原因好像是他向我借五分钱而我没钱借给他。当我哭着去向班主任告状时,那位很“奇葩”的老师说:“活该!他怎么不来打我呢?”

    方快叫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就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我递烟给他。他伸出沾着豆腐渣的大手接过烟,看看牌子,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说:“工作时间,不能吸烟。”

    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好多与他有关的事:他自己给自己拔牙的事,他与人打赌吃了四十个红辣椒而赢了一包香烟的事,他在草甸子里追赶野兔子的事,他扛着一台重达三百多斤的柴油机在操场上转了两圈的事,还有这件我马上要写的与朗读有关的事。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穷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平心而论,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靠妻豆腐为生,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在大街上当着很多晚辈的面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不服气。我获奖后有一位记者采访他,他叫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背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写字,他也不是我的对手;摔跤?我捆着胳膊也是他倒地……”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他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我当兵回乡探亲时,母亲听到我的口音里有些外来的腔调,便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不要撇腔拿调让邻亲百家笑话。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们对用普通话讲课的语文老师也是从心里鄙视的。只要他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到那些与我们家乡话发音明显不同的字眼时,我便感到脊梁沟里阵阵冒凉气,身上的汗毛根根竖起来。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师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一一一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通篇朗读。我们通篇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其实也不是真打,只打到略有痛感而已。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

    有一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提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课文:

    “每到黄昏,池塘边上会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呜,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一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如果不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查出有“历史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做得很好,供不应求。

    我应该是方快引发的朗读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们班的同学一大半达到了这水平。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小学五年级,我与方快都辍了学。方快力气大,加入成年人的行列去干活,挣整劳力工分;我无奈,只好去放牛,挣半劳力的工分。与大人们在一起干活,那是相当热闹的,干活的时间不如休息的时间长,休息时讲故事、摔跤、打打闹闹。方快有摔跤天赋,好多成年人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有一年在胶莱河水利工地上,方快打擂台,连摔十八位高手,一时“矮脚虎”名声大振。但那时我已经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去了,没能亲见盛况。放牛确实不要耗费太多体力,但寂寞难熬。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

1.给加点字注音

(1)脸       (2)佩       (3)梁       (4)

2.前三段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描写了方快这介人?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3.请概括出作者回忆童年时代与朗读有关的至少三件事。

4.朗读给方快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给我们班同学带来什么益处?

5.花甲之年的相遇,方快亲切地唤着我的乳名,让我记忆如潮涌。同是少年玩伴,鲁迅在不惑之年与曾经心中的那个少年小英雄相遇时,却感觉隔了一层“厚障壁”。这个小英雄是谁?出自鲁迅的哪篇小说?

6.作者为什么认为教他们朗读的老师了不起?文章表达出他对老师什么情感?

7.结尾作者写自己在放牛时背诵学过的课文这一场景,有什么作用?

 

1.(1)táng(2)qīn (3)jǐ (4)hào 2.外貌、语言、动作、细节(写出两处即可);健硕、率真、爽朗、工作认真、不拘小节、重情义“闯富了,就忘了老同学”(任意两点即可) 3.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老师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老师对我们朗读的要求很严格;教室里被我们抓回的青蛙弄得乱作一团时,方快却在投入地朗读,赢来老师的赞赏;朗读带给我们班的巨大变化;我在放牛时背诵课文……(任意三点即可) 4.方快的变化是当上了班干部,成了好学生,成了典型,参加朗读比赛获奖……我们班的同学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5.闰土;《故乡》 6.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感激、敬佩 7.结构上:照应文题 内容上:写出了朗读带给作者童年生活的巨大影响,表达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无法完成学业的无奈。另一方面,《青蛙》会让他想到方快这个童年时的好伙伴,表达了他对方快的惦念之情。(2分,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膛”等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2.试题分析: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是外貌描写;“工作时间,不能吸烟”是语言描写;“他伸出沾着豆腐渣的大手接过烟,看看牌子,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是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分析出他是一个健硕、率真、爽朗、工作认真、不拘小节、重情义的人。人物性格都是通过情节和描写来完成的。 3.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老师”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老师”与“方快”、“我”之间发生的事件。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一问,朗读给方快带来的变化,从“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压缩整理即可。二问,原句为“我们班的同学一大半达到了这水平。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此题比较容易,找到答案区域是关键。 5.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查的是对鲁迅小说《故乡》的积累。死记硬背书中的重要人物“闰土”的名字。 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独见其了不起。作者由此而产生对老师的感激、敬佩的情感。 7.试题分析:考查结尾语段的作用。首先要理解好结尾场景的内容,然后再谈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来谈作用。内容上:写出了朗读的快乐,表达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想到方快这个童年时的好伙伴,表达了他对方快的惦念之情。结构上:照应文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不能只从内容或结构角度来谈作用,一定要结合起来谈。 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怨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②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冀、雍,古代两个州名。②曩,nǎng,以往,过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甲翁之妻子去乡

(2)二翁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____(人名),字元亮,是____(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落英缤纷

(2)便还家

(3)便扶

(4)无人问

3.情节跌宕,步步设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有着怎样的奇遇?

4.桃花源之美令人神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桃花源与外界社会的两处不同。

5.文章结尾,都有谁去寻找过桃花源而没有成功?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查看答案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老骥伏枥,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3)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4)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三峡》中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光照千古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填汉字组词。

(1)脍zhì人口    (2,获益fěi

(二)名句积累与运用

 

查看答案

请以偏偏是       (从”“…‘”“”“五个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