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①。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注】①即戎,指参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能鸣善舞(_______)
(2)即时敛兵授甲(_______)
(3)百姓始稍稍复集(_______)
(4)命鼓行而进(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3.翻译下列句子。
(1)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而文中卫国却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的作家仅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但是因为作家对生活的感悟不够,其故事生拼硬凑的痕迹十分浓重,作品语言也缺乏提炼。这样的长篇小说,作家写来轻松,读者读来却很吃力。
材料二:长篇小说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具有足够的才情,更是对作家创作耐力的一种考验。陈忠实的《白鹿原》能够成功,依靠的是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认真。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走出城市里的书斋,在西安平原的蓝田、长安、咸宁三个县做了一年多的人文调查,并且在文学、史学等方面做了精心准备,才开始动笔。作品初稿完成后,他又作了反复的琢磨和修改,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最后改定,而从小说的构思到定稿,则历时长达五年。
材料三:当然,要让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文学刊物、出版社也有责任。在今天,文学图书的出版已经市场化,这当然是一个必须肯定的方向,但随之而出现的却是文学刊物、出版社放弃了对作家的严格要求,我们见得多的是编辑为了抢稿而不断地催逼作家,却再也听不到编辑和作家一起打磨作品的“编辑部故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败坏长篇小说的声誉。
(1)依据材料,概括当前有的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有哪些误区。
(2)依据材料,说一说陈忠实为什么能创造出《白鹿原》这样的作品。
(3)依据材料,概括说明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需要哪些条件。
下列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此外,为圆满完成汛期风暴潮、海浪预警报应急工作,预报中心及时组织召开汛期应急动员会,完善并制定了应急值班制度,明确任务分工。②在本次会议中,预报中心与到访的新闻媒体围绕2016年汛期海洋灾害预警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③相信会议将进一步促进预报中心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为汛期海洋预警报工作营造良好的令人满意的舆论氛围,④发扬海洋预警报信息传播、知识普及等重要作用,提升全社会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与______互换位置。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增补______。
(3)第③处成分多余,可以去掉______。
(4)第④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题文)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朱赫来为躲避匪帮的搜捕,在保尔家藏了八天,给保尔说了许多关于革命的道理,令保尔明白革命的意义。
B.《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有两个对立的党派之争,他们是以鞋跟的高低为标准划分阵营的。
C.格列佛游历了拉格奈格王国,这里的臣子谒见国王时要舔地板,国王会把毒药撒在地板上杀死他不喜欢的大臣。
D.杜小康家曾经是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后来因为父亲破产,不得不含泪辍学。好在有桑桑的帮助,最终还是回到学校和大家一起上学了。
(2)在飞岛国的“拉格多大学院”里,格列佛看到教授们致力于各种规划和实验,请写出三个来。
默写。
(1)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塞下曲六首(其一)》)
(2)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3)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蒹葭》)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5)烈士暮年,__________。(《龟虽寿》)
(6)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关雎》)
(8)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岳阳楼记》)
阅读下列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汉字注音。
家乡的“千层底”上面绣着各种图案,百鸟朝凤,飞禽(______)走兽,京剧脸pǔ(______)等等,那些图案xǔxǔ(______)如生,呼之欲出,仿佛在向我们诉(______)说着一个又一个久远的故事。
(摘自李良旭《故乡是长满庄稼的“千层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