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白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本文作者____(人名)是明初文学家。“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借于藏书之家______    (2)白玉之环______

(3)右备容______            (4)生以乡人子______

3.作者开头即言自己“嗜学”,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从哪些细节表现出他的这一特点的?找出两处即可。

4.作者是明代的大学问家,四方学者夸其文章“当今天下第一”。但是他在文中却多处运用了自谦之语,请找出一句抄写下来。

5.作者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宋濂 赠序 2.借用带在腰间气味,这里指香气拜见 3.抄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求师——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求学旅途——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生活条件——寓逆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缊袍敝衣,略无慕艳意。(从文中选出任意两处,要求有细节描写)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从文中找出任意一处即可) 5.劝勉马生勤奋学习。启示围绕“珍惜学习生活”“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付出必有回报”等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假”:借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谒”:拜见。作答时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关键。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重要内容的提取。理解文章内容是答题的关键。可抓住以下几句进行分析:“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等。也就是从抄书、求师、生活条件等方面来作答。 4.试题分析:找出一句自谦之语抄写下来。是在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提取关键信息的前提和基础。从文中可提取“故余虽愚”、“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等作为答案。 5.试题分析:考查写作目的及对后人的启示。要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文言文。一问,为了教育他的晚辈(马生),告诉他自己的求学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努力读书,当然也包括对读书人的鼓励。二问,启示要根据作者的求学经历来考虑。他的求学经历告诉后人要珍惜学习生活,要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等。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把作者描述求学经历的这一部分理解好。 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积累与运用。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悠悠。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

(4)__________________。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李清照《渔家傲》)

(5)诸葛亮一生戎马,功可敌国,但其实并无意于功名,他在《出师表》中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为后人所传颂。

(6)李白曾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自己的凌云之志,无论前途多么坎坷依然踏浪一搏

(7)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点明自己思乡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现在常常引用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________”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查看答案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慢下来,会精彩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规范。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阅读《蒹葭》完成后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发挥想象,用亮丽的语言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展现的画面。

2.重章叠唱是诗经的经典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3.语段(一)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4.语段(二)的故事印证了语段(一)的什么观点?曾子和孟子都坚持怎样的做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怎样读书

①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②有人读书,只随便翻翻就抛开;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是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

③我们读书,是要借书上的记载寻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时存疑。换句话说,要随时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析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就查一查相关资料。心中有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勤于动手,常写常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能力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成了我们研究学问的一个载体了。

④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是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不发达,就连经史也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其之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

⑤其二,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其他学问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既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缘故。    

(选文有改动)

1.阅读全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书?

2.文章第①——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分析第 ④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材料放在哪一段最恰当?为什么?

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乐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