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寒冬里的暖意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寒冬里的暖意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好坏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周敦颐却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污浊的环境中更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你同意哪一种看法呢?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寒冬里的暖意 那如纱般的晚风轻轻地拂过了我的脸颊,将我带到了记忆的长河中,思绪落到了那暖意,那冬季。 夜幕已然降临,天空中飘舞着那如鹅毛般的大雪,大地也结下了一层厚厚的冰霜,整个城市都沉寂在严寒之中。 楼道里的灯坏了,现在也都没修好。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大街上,双手紧紧的握住书包带,快步向前走去。终于,我走到了小区的大门口。可是双脚却定格在了那里,不愿意再向前迈一步。 “怎么了,丫头,怕黑吗?”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的身后响起。我转身看去,原来是楼下收发室的张大爷。虽然我极不愿意承认怕黑这件事,但还是无可奈何的点了点头。“你等一会啊。”话音刚落,他就把手揣进了衣服的口袋里,努力地摸索着,摸索着。终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东西,放在了我的手上。我低头看下去,不禁惊讶起来,那不是别的,是一个黑色的手电筒。这对于怕黑的我来说,正可谓是雪中送炭。我向张大爷道谢之后离开,飞也似的奔上了楼。 一个手电筒,既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又温暖了我的心灵。让我在寒冬中,收获了第一个暖意。 又一个冬季的黑夜,我的手里握着妈妈让我买药的零钱,走在那洁白的路面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 正当我准备放弃买药想要回家时,一束微弱的光亮映在我的眼前。我揣着一颗好奇心走去,出现在我眼前的竟然是一家药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我欣喜的跑进,可迎接我的却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店主阿姨告诉我,这种药在前天就已经断货了,新的一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我大叫一声,眼神里瞬间没有了刚才的喜悦。店主阿姨见我如此失望,摸摸我的头,安抚我说:“不如你把电话号码留我这儿吧,等药来了我就给你打电话。”听完这话,我的眼神里又恢复了刚才的喜悦。我想留下号码之后转身离去。 刚跨出店门,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叫我。当我转过身时,那淡淡的微笑,是我在冬日里的有一个暖意。 那如纱般的晚风从我的脸颊旁滑走,可那冬季里的暖意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题目(一)“寒冬里的暖意”。“寒冬里”一词要求描写寒冬里的景色,诸如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等。“暖意”要求写一件暖心的事件。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立意。不管是写寒冬里的景色,还是写暖心的事件,都离不开细致的描写,景物的生动性与人物的性格一定要通过描写来完成。作文题目(二)材料作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环境对人不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不受身边环境的污染。表达的是一种洁身自爱的品质。也就是近墨者不必黑。这两点抓其一立意即可。 点睛:此作文又是个“二选一”题目。对于作文“二选一”的新变化,一点都不意外,不新鲜。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选择空间,也挺好的。写作指导:二选一个写,怎么选?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体裁一致,都为记叙文,但主题不一,如一篇写人,一篇写物;另一种可能是体裁不一,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对于这两种可能,对学生来说都算是福利,难度不大。若是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挑,我们比较建议学生写记叙文。初中生毕竟还是最熟悉记叙文体,相信95%以上的学生都会选记叙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同学们,转眼初三过半,正值花季的你们朝气蓬勃,散发着青春的光彩!可是,当你们徜徉于书山卷海之中时,是否也体会到了家人的艰辛与付出?寒假即将来临,请你们计划为家人做一些家务,分担一些他们的重担吧!

(1)实况调查。请根据你个人的做家务情况,在表格里面打“√”,每一项只能打一次。

项目

能做到

偶尔做到

做不到

做早饭

 

 

 

洗衣服

 

 

 

洗碗

 

 

 

打扫房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我评价。根据以上你所填写的表格,你对自己做家务的情况满意吗?为什么?请给自己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到做到。请写出你要承担的一项家务活,并说说承担这项家务的原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王伦对晁盖说道:“感蒙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敞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说言未了,只见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道粮少房稀。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出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吴用便说道:“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林冲道:“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王伦喝道:“你看这蓄生!又不醉了,倒把言语来伤触我,卸不是反失上下!”林冲大怒道:“量你是个落第腐儒,胸中又没有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吴用便道:“晁兄,只因我等上山相投,反坏了头领面皮。只今办了船只,便当告退。”……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的刀来,措的火杂杂。吴用便把手将髭须一摸,晁盖、刘唐便上亭子来,虚拦住王伦,叫道:“不要火并!”吴用一手扯住林冲,便道:“头领不可造次!”公孙胜假意劝道:“休为我等坏了大义!”……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碉给盘缠,与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林冲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察地搠倒在亭上,可怜王伦做了半世强人,今日死在林冲之手。正应古人言: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____》,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

2.结合选文内容,请回答向来逆来顺受的林冲为何怒杀王伦?

3.请抄写出作者对王伦被火并一事的感慨,并写出“机深”评价的是谁?

 

查看答案

生机

丰子恺

去年除夜买的一球水仙花,养了两个多月,直到今天方才开花。

今春天气酷寒,别的花木萌芽都迟,我的水仙尤迟。因为它到我家来,遭了好几次灾难,生机被阻抑了。

第一次遭的是旱灾,其情形是这样:它于去年除夕到我家,当时因为我的别寓里没有水仙花盆,我特为跑到磁器店去买一只纯白的磁盘来供养它。这磁盘很大、很重,原来不是水仙花盆。据磁器店里的老头子说,它是光绪年间的东西,是官场中请客时用以盛某种特别肴馔的家伙。只因后来没有人用得着它,至今没有卖脱。我觉得普通所谓水仙花盆,长方形的、扇形的,在过去的中国画里都已看厌了,而且形式都不反这家伙好看。就假定这家伙是为我特制的水仙花盆,买了它来,给我的水仙花配合,形状色彩都很调和。看它们在寒窗下绿白相映,素艳可喜,谁相信这是官场中盛酒肉的东西?可是它们结合不到一个月,就要别离。为的是我要到石门湾去过阴历年,预期在缘缘堂住一个多月,希望把这水仙花带回去,看它开好才好。如何带法?颇费踌躇:叫工人阿毛拿了这盆水仙花乘火车,恐怕有人说阿毛提倡风雅;把他装进皮箱里,又不可能。于是阿毛提议:“盘儿不要它,水仙花拔起来装在饼干箱里,携了上车,到家不过三四个钟头,不会旱杀的。”我通过了。水仙就与盘暂别,坐在饼干箱里旅行。回到家里,大家纷忙得很,我也忘记了水仙花。三天之后,阿毛突然说起,我猛然觉悟,找寻它的下落,原来被人当作饼干,搁在石灰甏①上。连忙取出一看,绿叶憔悴,根须焦黄。阿毛说:“勿碍。”立刻把它供养在家里旧有的水仙花盆中,又放些白糖在水里。幸而果然勿碍,过了几天它又欣欣向荣了。是为第一次遭的旱灾。

第二次遭的是水灾,其情形是这样:家里的水仙花盆中,原有许多色泽很美丽的雨花台石子。有一天早晨,被孩子们发见了,水仙花就遭殃:他们说石子里统是灰尘,埋怨阿毛不先将石子洗净,就代替他做这番I作。他们把水仙花拔起,暂时养在脸盆里,把石子倒在另一脸盆里,掇到墙角的太阳光中,给它们一一洗刷。雨花台石子浸着水,映着太阳光,光泽、色彩、花纹,都很美丽。有几颗可以使人想象起“通灵宝玉”来。看的人越聚越多,孩子们尤多,女孩子最热心。她们把石子照形状分类,照色彩分类,照花纹分类;然后品评其好坏,给每块石子打起分数来;最后又利用其形色,用许多石子拼起图案来。图案拼好,她们自去吃年糕了;年糕吃好,她们又去踢毽子了;毽子踢好,她们又去散步了。直到晚上,阿毛在墙角发见了石子的图案,叫道:“咦,水仙花哪里去了?”东寻西找,发见它横卧在花台边上的脸盆中,浑身浸在水里。自晨至晚,浸了十来小时,绿叶已浸得发肿,发黑了!阿毛说:“勿碍。”再叫小石子给

第三次遭的是冻灾,其情形是这样的:水仙花在缘缘堂里住了一个多月。其间春寒太甚,患难迭起。其生机被这些天灾人祸所阻抑,始终不能开花。直到我要离开缘缘堂的前一天,它还是含苞未放。我此去预定暮春回来,不见它开花又不甘心,以问阿毛。阿毛说:“用绳子穿好,提了去!这回不致忘记了。”我赞成。于是水仙花倒悬在阿毛的手里旅行了。它到了我的寓中,仍旧坐在原配的盆里。雨水过了,不开花。惊蛰过了,又不开花。阿毛说:“不晒太阳的原故。”就掇到阳台上,请它晒太阳。今年春寒珠甚,阳台上虽有太阳光,同时也有料峭的东风,使人立脚不住。所以人都闭居在室内,从不走到阳台上去看水仙花。房间内少了一盆水仙花也没有人查问。直到次日清晨,阿毛叫了:“啊哟!昨晚水仙花没有拿进来,冻杀了!”一看,盆内的水连底冻,敲也敲不开;水仙花里面的水分也冻,其鳞茎冻得像一块白石头,其叶子冻得像许多翡翠条。赶快拿进来,放在火炉边。久之久之,盆里的水溶了,花里的水也溶了;但是叶子很软,一条一条弯下来,叶尖儿垂在水面。阿毛说:“乌者。”我觉得的确有些儿“乌”,但是看它的花蕊还是笔挺地立着,想来生机没有完全丧尽,还有希望。以问阿毛,阿毛摇头,随后说:“索性拿到灶间里去,暖些,我也可以常常顾到。”我赞成。垂死的水仙花就被从房中移到灶间。是为第三次遭的冻灾。

谁说水仙花清?它也像普通人一样,需要烟火气的。自从移入灶间之后,叶子渐渐抬起头来,花苞渐渐展开。今天花儿开得很好了!阿毛送它回来,我见了心中大快。此大快非仅为水仙花。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1936年3月

【注释】①甏(bèng):瓮一类的器皿。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l)______    (2)______    (3)______    (4)_____

2.本文按照怎样的记叙顺序展开全文的?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请从文中找出水仙花遭受的几次灾难。

4.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正刻把它供养在家里旧有的水仙花盆中,又放些白糖在水里。

5.水仙花在孩子的手中又遭遇了一次灾难,但在作者笔下却丝毫不见埋怨,可见他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感情?我们长春出版社(七上)的教材中曾经选人了一篇丰子恺的散文,同样表达了这种情感,题目是什么?

6.最后一段“我”见了水仙花后“心中大快”,原因有哪些?作者由水仙花的遭遇想到人间的事,想到个人、家庭、国家和民族的事,这是什么写法?

7.请分析“生机”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鲁公治园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两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无地______    (2)小儿女颠踬耶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鲁公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白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本文作者____(人名)是明初文学家。“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借于藏书之家______    (2)白玉之环______

(3)右备容______            (4)生以乡人子______

3.作者开头即言自己“嗜学”,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从哪些细节表现出他的这一特点的?找出两处即可。

4.作者是明代的大学问家,四方学者夸其文章“当今天下第一”。但是他在文中却多处运用了自谦之语,请找出一句抄写下来。

5.作者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