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路有你 若风一周岁生日那天,我从各色杂物中抓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路有你

若风一周岁生日那天,我从各色杂物中抓住了一本《野草》,并乐呵呵地流了一大堆口水,打湿了半本书页。那时文革刚刚结束,那是父亲硕果仅存的不多的书之一。这口水着实让他心痛了很久,但父亲还是没有掩饰住内心的激动,中午破天荒地喝了两大碗劣质烧酒,一觉睡到太阳落山。

醒来后,就着微弱的油灯,父亲郑重地洗砚磨墨,用刚劲的书法在书页上写下他对儿子的第一个人生寄语。从此,我就有了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先生鲁迅的《野草》。那一个惨白(A)的夜晚,那一次机缘巧合,后来终于让我懂得:有些相遇,早已命中注定,只是迟些早些而已。

先生是父亲的偶像。年轻时就被称为“才子”的父亲,性格就像先生的胡子一样刚硬。为此,他蹉跎了一生。可是,那些童稚的岁月,我并不懂得。正如不懂得父亲一样,我也并不懂得先生。彼时,那本薄薄的小册子远没有春天的乡野更能散发诱人的芬芳,也远没有我的上树掏鸟下河摸鱼来得更有趣。它也就只能安静地沉睡在父亲的书箱里,除了我在没事翻箱倒柜的时候,偶尔翻出来看上一眼。

开蒙以后,终于有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这熟悉的两个字:鲁迅。老师说,鲁迅是多么多么伟大的人物。我顿时惊诧了,突然想起父亲箱底那个红布包裹——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放学后,我一路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打开那个书箱,竟然发现箱子里的书,每一本上面都有先生的名字。

解开那个红布包裹时,不经意发觉,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房门口。这本书你现在还看不懂,先看这本吧,他对我说。我记得,那是先生的《呐喊》。可是,我还是得诚实地说,那时候的我,只是觉得有些篇目很有趣,却并没有读出老师所说的伟大来。但不管怎么说,上中学之前,我还是读完了《呐喊》,还有《彷徨》,甚至先生的一些杂文。

中学时,课本里先生的文字渐渐多了起来,有小说,有散文,还有杂文。于是,每次上到这些课文时,我就带上父亲的书,书上很多地方都有父亲的笔迹,那是父亲读书时的点评。可是,有很多地方老师的讲解和父亲的观点都不一致。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父亲。父亲眼神复杂的看着我,说,以后你会懂。渐渐地,我开始怀疑父亲是错的。你为什么总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总跟某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过不去?同时也开始反感鲁迅,他也总跟自己过不去,跟那个时代过不去,还因为他的文章总有那么多的意思要拿来考试。

往事沧海云烟,光阴隐没在时间里,很多年,我甚至很是欣赏苏雪林等人对先生带有人身攻击甚至谩骂性的文字,却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也渐渐对父亲不恭敬起来。终于,也是在一个灯光惨白(B)的夜晚,当我爬上床,蓦然发现枕边的书堆上安静地躺着一本《野草》,那本曾经红布包裹的《野草》,一如它静静躺在父亲的书箱里。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亲近过它了。

那一夜,我一口气读完了先生的《野草》。那些“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那个“一次次走进无物之阵,一次次举起投枪”的决绝的战士;那个“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的仁者与智者;那个透彻通脱,有着人性大悲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永不妥协的先生。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弗洛伊德说,人的命运就是他的性格。那一刻,我觉得有一点理解了先生,也有一点理解了命运多舛却不屈服的父亲。

岁月呼啸而来,那些冷落先生的日子,终于逶迤而去。今天,当钱理群,林贤志,王晓明,摩罗,陈丹青,藤井省三……或者更多跟先生有关的名字和文字伴我入眠的时候;当一次次游移在梦的边缘,最终一次次清醒地穿越梦境的时候;当一次次迷茫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然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灵魂与坚守的时候;我终于懂得,生命中有一种邂逅与坚持,无法言说。可能有一种温暖,是我们生命里永远都无法抵达的。那就选择敬畏吧,你终将在恩泽与乐园中!

如今,先生已去,父亲也老。一个已过而立却还在说着童年对白,一个理想沦落在池沼无法向童年梦想交代的痴人,在这样一个夜晚,独坐惨白的灯下,写下这篇小文。恍惚中抬起头,清瘦的先生独坐昏黄的灯下,指间夹着即将燃尽的纸烟,袅袅的烟雾中,先生如夜般深邃而坚毅的目光穿透浩茫的人间岁月,凝视着我。那目光慈祥而温暖。而我只能选择,选择怀念一些名词,一个名字。仅此而已,或者也不仅如此。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只因一路有你,从此不再孤单。或许,这不是结束,这也是开始。

1.仿照示例,梳理文章,补全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①少年时:尘封《野草》,不懂先生与父亲。

②很多年: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那一夜: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再后来:迷恋《野草》,敬畏先生与父亲。

2.文中出现了好几处“惨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A、B处两个“惨白”的理解。

①那一个惨白(A)的夜晚,那一次机缘巧合,后来终于让我懂得:有些相遇,早已命中注定,只是迟些早些而已。

②终于,也是在一个灯光惨白(B)的夜晚,当我爬上床,蓦然发现枕边的书堆上安静地躺着一本《野草》,那本曾经红布包裹的《野草》,一如它静静躺在父亲的书箱里。

3.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画横线句。

4.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我们的初中教材中也有不少鲁迅的作品,请选择一两篇,结合课文内容,用凝练的语言说说鲁迅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1.②冷落《野草》,怀疑先生与父亲③亲近《野草》,理解先生与父亲 2.A:暗示了那个特殊的时代,物质和文化(精神)都极度荒寒贫乏。B:那一段时间,我对先生和父亲误解与不敬,暗示了我的浅薄与无知。或“惨白”说明我对先生和父亲误解与不敬,造成家庭氛围的不融洽。 3.这句话运用排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鲁迅先生与《野草》在我迷茫和困惑时,给我以人生指引,使我坚定了信念,坚守了自我,表现了“我”对先生与《野草》的极度崇敬与敬畏之情。 4.示例1: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我心里播下了温情的种子。当我读到《社戏》时,我常常想起儿时的伙伴,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则常常想起我的外婆、奶奶。鲁迅的冷峻给了那个时代,他的温情给了那些童年的记忆。所以鲁迅并不遥远,他写的故事也在我的生活里。 示例2: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追问,《故乡》中对“新的生活”的思考,都开拓了我的思想深度,对我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他让我懂得在“众口一词”中说出自己的话要有识见更要有勇气。 示例3: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鲁迅的文章总让人嚼之不尽,常读常新。如他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描写,让我看到动词传神的力量;又如他在《藤野先生》中用“标致”一词所达到的讽刺效果,显示了独特的鲁迅文字的魅力。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做题时根据时间点去找答案,然后根据所给示例形式写出即可。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结合上下文可知,第①句中的“惨白”指的是物质文化的贫乏;第②句中的“惨白”指的是“我”因为无知所导致的对父亲和先生的误解。 3.此题考查赏析重点语句的能力。这首先要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然后分析重点词句在这里是写谁的,写出了什么特征或情态,表达了人物什么情感。 点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做正确的分析。 4.此题考查学生熟记和分析鲁迅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熟记鲁迅作品的基础上,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可以选取文章中记忆深刻的、意味深长的语句或字词进行赏析。此题可以结合《社戏》或者《故乡》中的相关句子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蒹葭萋萋,__________。(《蒹葭》)

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③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一颗露珠,在草叶上只(zhù_____留一个清晨,却在晨曦里留下了晶莹(_____透的一抹光彩;一朵小花,有时开不过午后,却把一段(yōu_____香播撒给周围的土地。有时,一件小事,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坚持不(xiè_____去做,最终也会成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查看答案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

请以“       依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用上多种表达方式;③书写工整;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⑤不得抄袭或套作;⑥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品味“烟笼寒水月笼沙”句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通“轼”,指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扶着轼。②壹:确实,实在。③重有忧: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重:重叠。④然:(是)这样。⑤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⑥小子:年轻人,指他的学生。⑦识(zhì):同“志”,记住。

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毒之乎    未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 余悲         子哭也

C. 尽吾齿    啮人,无御之者    D. 时而献       吾今吾子又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汪然出  ______________     (2)谨之     _______________

(3)使子路问之 ______________         (4)何为不_______________

3.甲文第三段横线处作者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请从乙文中摘取恰当语句填入。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所表达的主旨分别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蒋氏的自陈心曲和妇人的自述遭遇,都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