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殉职 满跚 安详 麻木不人 B. 怂勇 热忱 懒惰 迫不急待
C. 澄清 莅临 灼伤 漠不关心 D. 荫蔽 怅然 晕炫 粘轻怕重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虐(nüè)待 坍(tā)塌 狭隘(ài) 抽噎(yē) 哄(hōng)堂大笑
B. 粗犷(kuǎng) 菜畦(qí) 伫(zhù)立 嗔(chēn)怪 参(cēn)差不齐
C. 庇(bì)护 蜷(quán)伏 匿(nì)笑 祷(dǎo)告 怪诞(dàn)不经
D. 脚踝(huán) 干涸(hé) 汲(jí)水 嫩(lèn)芽 大相径(jìng)庭
“阅读”是人生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姿态。“阅读”父母的点滴细节,体会劳作的艰辛;“阅读”自然的呻吟,明白要善待自然;“阅读”社会的美丑,懂得要守住道德的底线,阅读经典佳作,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请以“阅读,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写下半句。(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严家训时时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自己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小孩儿的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能代表古人“家风”“家训”的文本。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则,并根据示例写出它的含意及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①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②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③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④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yàn:晚,迟)起为第一义
示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选示例:意指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它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的精神。
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 《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 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2.上面两首诗同写秋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表达的是_______,而马致远却抒发了________。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是______。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 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 以: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______”字,对比鲜明。
5.【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