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万物皆有源,万事皆有因。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撒下的阳光,...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万物皆有源,万事皆有因。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撒下的阳光,也离不开老师播下的希望;离不开自然雨露的滋润,也离不开芬芳书香的熏染;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奋斗,也离不开追逐未来的梦想……

请以“成长,离不开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选择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要注意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⑤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成长离不开老师 在老师的陪伴下,我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从无知走向有知…… ——题记 老师的话语像一缕春风吹走了我一脸的迷茫。步入小学,面对学校的一切我觉得很新鲜,头脑中只有两个字“玩耍”,上课铃声落下,我大汗淋淋跑回座位,下课铃声响起,我就开始计划要玩的游戏,老师刚出教室我就呼朋引伴。课间玩得太累导致上课精力无法集中,一段时间过去,我的学习成绩落后于他人,看着老师那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听着父母夸奖邻家的孩子,我开始意识到搞好学习的重要,但是我又不知该如何去做?一向活泼多语的我变得沉默寡言,老师发现了我的变化,经过一番交流,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老师所说的“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知道了惜时是前提;老师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明白了努力是关键;老师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让我懂得了勤奋是保障。 老师的话语像一丝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走进初中,面对科目的增多,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我感到力不从心。老师知道了我的心事,促膝交谈之后,我从老师的亲身经历中明白了“合理安排时间是有效学习的保障”,从此,我开始尝试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且根据老师的推荐阅读名人读书的事例,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段时间之后,我已经适应了初中生活,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习之余,我会去欣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热闹景象;我会去领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色;我会去感悟“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观景色;我会去观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奇特景色。 老师的话语像朵朵春花美化了我眼前的“高山”。初三的生活是紧张而繁忙的,面对堆积如山的课本和复习资料,面对无数次的大考小测,我感到我柔弱的双肩有点不堪重负,外界的压力加之自身施加的压力,我深感自己无知的东西太多太多,成绩的忽高忽低让我又一次与老师零距离接触。“这一阶段正是磨练你的意志的最佳阶段,要坚持啊!因为这是我们人生中都必须体验的。”“人应该有压力,但是要让压力成为促你奋进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呀!”……从此眼前的“高山”上出现了美丽的花朵,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成长,离不开 ”。半命题作文,关键是填好关键性词语,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就填什么。认识什么样的好人、优秀的人,就填什么人。谁对你影响最大,谁对你帮助最大就写什么人。我们人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情、经历、感悟、经验、教训等等。要写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只有写自己的人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要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才能有生活,有东西可写。如可填“你”“老师”“读书”“梦想”“陪伴”“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谊”“自我约束”“挫折”等。这道作文题还有一个关键性短语,即“离不开”,要把“离不开”一面写出来。题目难度不大,但对审题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要想写得出彩并不容易。总之,一定要把“成长”与所填词语的“离不开”的关系写清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洗脚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道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多少。

有的时候,他也渴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

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诧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

一切似乎都轻松了,他去打水,调好水温,然后端到父亲的身边。父亲已经脱好自己的鞋袜,像一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

他忙把水送到父亲的脚边,又把父亲的脚放在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触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回忆: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得有些害羞。【A】他的心里有微微的酸。

“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

他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说:“不,还是让我给您擦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B】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父亲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

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我这辈子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是不是也像儿子今天这样,给咱爸也洗一洗脚?”

                                                                (略有删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超过15字)

2.文中A、B两个画线句两次写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

3.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4.对文章最后一段对父亲心理活动的描写,有人认为写得好,有人认为多余,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⑴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⑵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查看答案

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子贡未达,孔子曰:“夫土者,据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故曰:能为人下者,其惟土乎?”子贡曰:“赐虽不敏,请事斯语。”

                                           (选自《韩诗外传》卷七)

【注释】 ①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 ②下:谦虚有礼。③据:占据,这里指挖掘。④事:从事,做。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问人下之道奈何/ 人谋而不忠乎

B. 子贡未 / 乡书何处

C. 鸟兽鱼鳖焉 / 成枯落,多不接世

D. 生则 / 三十而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

3.根据文意,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真正“为人下”。

 

查看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傅说于版筑之间          ⑵人过            ⑶于虑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证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文章在阐述思路上,先说国家再说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C. 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D. 文章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珍惜传统节日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在品尝传统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在品味那份传承千年的文化。春节一盘饺子,包出代代不变的温馨和喜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