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分析。

 

1.背书是写作的基础,背书能积累语言材料,背书是创新的基础。 2.作者先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再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再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 3.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论证“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也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注意语言的简洁与答案的完整性。要抓住文章中相关的语句来分析作答。如“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一句就说明了背书是写作的基础。 2.试题分析: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把握。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本文第④自然段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作者首先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举例证明:先举例正面论述,后举例反面论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3.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宋词人秦观的……”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关于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要从此段落中找到观点句作答。而观点句往往就在段落的开头,此段也不例外。⑤段开头一句“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就是被证明的观点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

腰里,出去了。

1.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

2.文中两处“圆规”的修辞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3.选文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查看答案

请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  

成语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人物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2)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__________。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浣溪沙》)

(4)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B. 《智取生辰纲》——施耐庵——元末明初

C. 《故乡》——《呐喊》——鲁迅

D. 《谈读书》——培根——美国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她像一部厚重的书,上下七千年,人文精神   ;她像一艘远航的船,纵横九万里,东方神韵牵手世界。她之所以备受青睐,在于一种     的文化底蕴,一种     的生活环境,一种     的市民心态。

A. 丰富瑰丽   悠闲舒适   开放包容   一脉相承

B. 一脉相承   丰富瑰丽   悠闲舒适   开放包容

C. 悠闲舒适   一脉相承   开放包容   丰富瑰丽

D. 开放包容   丰富瑰丽   一脉相承   悠闲舒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