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像我…...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像我……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B. 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长大的。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C.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寻章摘句:是指读书时要搜寻、摘取文章中的片段词句。)

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寻章摘句”在这里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不是摘取文章中的片断词句。故答案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落(yùn)    哑 (yīn)    元(xiè)   涕横流(sì)

B. (liáng)  桑(zǐ)      褴(lǚ)    犊之情(tiǎn)

C. 取(xī)      商(zhuó)    渎(dú)    廓然无(lèi)

D. (zhōu)   联(hàn)       碍(zhì)   怒不可(è)

 

查看答案

孩童时,我们和父母在一起,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呵护;在学校时,我们和同学、老师在一起,得到的是友情、师生情;孤独时,我们与书籍在一起,从书海中汲取精神营养……与我们在一起的人或物不同,我们会得到不同的收获与感受,请讲讲你和他们在一起时的故事或感受吧!

以“和     在一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要有真情实感。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乙】庞恭与太子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魏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二》

【注释】①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谗言:坏话。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其家穿井       

(2)丁氏     

(3)庞恭与太子于邯郸      

(4)今邯郸之魏也远于市

2.下面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

A. 两狼并驱如故    B. 者不如好之者

C. 得一人使    D. 左将军王凝妻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4.说一说你从甲、乙两则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三分春色一分愁》,完成小题。

三分春色一分愁

(台湾)丁颖

①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的小姑娘,浑身带着一种惹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②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没有春阳那样温柔。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的气息呢!   

③“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④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穹。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   

⑤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⑥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窃窃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⑦暝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   

⑧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晖,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⑨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寻觅呢!   

⑩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春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唉!我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

1.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的含义。

2.第④段作者凝视蓝天,浮想联翩。请你依据全文主旨,将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补充出来。(不超过50字)

3.第⑦段描写了“倦鸟投林”“牧童归家”的情景。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

4.请分析本文和朱自清的《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学贵有疑”,请你从本文的内容或表达方面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母亲和树》,完成小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我攀扯的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⑨1990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人,就要学得像树一样皮实……”

⑩母亲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

 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以至于在母亲已经走了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复绿复枯萎。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母亲离去了,纵然心里装满悲伤,我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 选自《时光深处的柔软》,有删改)

1.本文写到了哪些树?它们各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2.请根据句后括号内的提示,分析其表达效果。

(1)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2)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内容,请你说出第段中划线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