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知入”与“知出”》,回答小题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

阅读《“知入”与“知出”》,回答小题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的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1.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作用: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时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的观点。 3.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4.①不能完全相信从书中得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检验。②一旦发现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要大胆摒弃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知、旧观点。③要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正确理论。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常见题型。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一段中、最后一段中。论点应是作者的观点,是有明确观点的判断句。这篇文章并没有直接给出中心论点,需要结合题目与首尾,联系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本文开头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据此概括论点为:处理好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 2.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本题要从举例论证的角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解答时需要阅读文章,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概括层次内容,最后再用标志性词语串联即可。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阐述了“入”及其意义,又阐述了“出”及其意义,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据此解答即可。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表达观点的能力。本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重点分析文章第6段运用鲁迅这一事例的作用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得到的启示作答即可。可以从“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大胆质疑”“要有怀疑精神”等方面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故乡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儿。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顶,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的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乡音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休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 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一直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 越深到。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 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故乡要修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 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回头凝望,这才发现,唯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故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更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我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知道月华着凉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曾经生养自己的土地。

⑪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1.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3.面对敌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诅咒故乡,后面又写 “我”因故乡建水库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却并不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低头族”指不论在何时何地,手上都捧着电子产品上网聊天或玩游戏、阅读和看电影,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的人。“低头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往往不喜欢与人交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危害极大。

材料二:“低头族”除了频发交通安全事故外,医疗专家分析认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引起颈椎问题,天天保持一个姿势的话,会对脖子腰椎等产生压迫;长时间观看高亮度的屏幕,会造成视觉疲劳,进而压迫神经和血管;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等症状,并引起失明、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材料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1)请认真探究上面三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2)为终结学校“低头族”,请你拟写一条具有警醒意味的宣传标语。

(3)学校发起“远离手机,不做低头族”的活动倡议,请你为“低头族”支招。(写两条建议即可)

 

查看答案

下面的征稿启事有两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征稿启事

为活跃校园生活,贵刊将增设“校园生活”栏目。行征集以下方面稿件:文艺作品、读书笔记、班级新闻报道等。来稿要求书写工整,一千字左右。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2017年9月5日

新华中学《校园专刊》编辑部

修改意见:

(1)

(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诗的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的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2)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________________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_______________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白居易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人,他深深自责,在《观刈麦》中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__________

(6)《山坡羊.骊山怀古》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大彻大悟的句子是:__________

(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