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时间永不停息,周而复始;江河永不停息,一路奔流;脚步永不停息,勇往直前......

请以“步履不停”为题,写一篇作文。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心中,同样有属于自己的一面风帆:或许是我们童年的梦想、现在的追求;或许是我们正在享受的亲情、友情、关爱;或许是我们心中铭刻的快乐、勇敢、自信;或许是我们坚守的努力、奋斗、超越......扬起风帆,你就会跨越“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请将题目“扬起           的风帆”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步履不停 回头看了看这十几年来走过的路,那浅浅深深,凹凸不平的脚印,像钻石一样,在人生这条星光大道上闪闪发光。 ----题记 路无止尽,脚步也随着路的延长而延长。脚印也跟着脚步的路过而产生。有人说脚印越深越好,因为这使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使我们更能了解自己的得与失,在以后的道路上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人说脚印越浅越好,因为这样我们便可很快忘记自己的失败和挫折。轻装上场,再一次卷土重来,遇到成功也不自满,不会沉迷太久,而会把荣誉放在脑后,攀向更高峰,而我则认为,无论脚印深也好浅也罢,都不是后悔和懊恼的主要原因,也不是成功和失败的真正所在。我认为只有不回头、不犹豫、不徘徊顾盼,用力前行,才是人生的关键。前方是太阳而身后是深渊,只有勇往直前,步履不停的人才能得到太阳的滋润,命运的认可。而那些一味逃避,徘徊的人一定会掉入无底的深渊。 你可能会说:“深思熟虑不好吗?只会向前冲不是太鲁莽了吗?”是的,可是人生的道路不会停止下来等你思考。而那种瞻前顾后也并不是“深思熟虑”,而是一种懦弱,是一种胆小害怕的行为,勇往直前也不是鲁莽,而是略加思考过后的行动,这是智慧与行动的配合。比那些在人生路上自夸是虚伪,却是畏缩退却的行为不知要好多少倍。 人在生命这条大道上,是可以有失败或挫折的步履,但却决不可以有徘徊不前的脚印,想到了什么就立刻去做,这才是明智之选。也许,最后可能的结果是失败,但那是为心无愧的、是聊以自慰的、是不会后悔的,因为这是我们最真心的选择。 后记:写完这篇作文后,我不禁拿这篇文章来对照了以下自已,发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是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我不禁惭愧了许久。这难到就是我的人生?我是多么的心口不一!我懊悔了,同时振作了起来------从今天开始,一切都不晚。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步履不停”。题目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走路的脚步不要停下来,显然不是这篇文章写作的方向;另一层含义是人生奋斗的脚步不要停下来,要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择让自己在生活中感触最深的材料写作。文题只限定了不要写诗歌,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本文既可以写记叙类的文章,也可以写议论类的文章。(2)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扬起 的风帆”。题文题可写的内容非常宽泛,没有审题上障碍。题目中有一段引导性文字,提供了写作的思路。可以从“童年的梦想、现在的追求”方面立意;可以从“享受的亲情、友情、关爱”角度为文;也可以从“铭刻的快乐、勇敢、自信”确定内容;还可以选择“坚守的努力、奋斗、超越”方面来构思……选择自己熟悉且感触最深的内容,补写题目,然后作文即可。写作时要表达积极向上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小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诸葛亮)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注】 (1)淫慢:放纵、懈怠。(2)险躁:狭隘、浮躁。(3)多不接世: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1.解释句中加点词。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非学无以广才。

(4)意与日

2.翻译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二段叙述了什么内容?

4.【甲】文是诸葛亮出征前对后主刘禅的叮嘱,【乙】文是诸葛亮临死前对儿子的告诫。请概括他在为政、为人、治学这三方面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知入”与“知出”》,回答小题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的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查看答案

故乡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儿。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顶,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的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乡音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休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 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一直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 越深到。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 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故乡要修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 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回头凝望,这才发现,唯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故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更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我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知道月华着凉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曾经生养自己的土地。

⑪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1.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3.面对敌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诅咒故乡,后面又写 “我”因故乡建水库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却并不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低头族”指不论在何时何地,手上都捧着电子产品上网聊天或玩游戏、阅读和看电影,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的人。“低头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往往不喜欢与人交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危害极大。

材料二:“低头族”除了频发交通安全事故外,医疗专家分析认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引起颈椎问题,天天保持一个姿势的话,会对脖子腰椎等产生压迫;长时间观看高亮度的屏幕,会造成视觉疲劳,进而压迫神经和血管;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等症状,并引起失明、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材料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1)请认真探究上面三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2)为终结学校“低头族”,请你拟写一条具有警醒意味的宣传标语。

(3)学校发起“远离手机,不做低头族”的活动倡议,请你为“低头族”支招。(写两条建议即可)

 

查看答案

下面的征稿启事有两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征稿启事

为活跃校园生活,贵刊将增设“校园生活”栏目。行征集以下方面稿件:文艺作品、读书笔记、班级新闻报道等。来稿要求书写工整,一千字左右。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2017年9月5日

新华中学《校园专刊》编辑部

修改意见:

(1)

(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