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民者宣之使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仁者乐山。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
⑤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________
⑦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
⑧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必以情。
下列各句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更是其建设的倡议者。
B. 由于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 近日,国内气候专家飞赴巴黎,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与会代表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
B. 学了《画山绣水》之后,你不禁要问:大自然怎么会这样神奇美丽的呢,为什么会有人为了一点私利就忍心破坏它呢?
C. 据悉,南京西站将保留站台和部分铁轨,有望在未来五、六年内建设成为南京第一座铁路博物馆。
D. 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的大字。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
一年四季,风光流转,大自然恰似一位ruì智的丹青大师。繁花似锦,她用多彩挥洒成qǐ丽的春天;草木cōng茏,她用浓绿泼就生机盎然的夏季;天地寥廓,她饱蘸靓丽的黄,涂抹出甜蜜的秋;瑞雪纷飞,水瘦山寒,她以冷jùn描摹冬的神韵。。
|
|
|
|
|
|
|
|
|
|
|
|
|
|
|
|
|
|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生活中,对话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人们还可以通过“握手”表示友好,通过音乐传达感情,就是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也传达着某种信息……这些能够表情达意的现象都可以称为“语言”。请以“语言”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
《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外貌、语言和性格等方面都各具特色,真正做到了人有其性,人有其声。如果让他们中的一个或几个生活在今天,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据报道,针对少儿读“经”不断涌现的讨论,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特设“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教育正在逐渐回归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更何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融入当下,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抓手之一。目前,从戏曲、书法、武术进校园,到新教材增加古诗文比重,无不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既可行可操作,效果也可期可赞。
我们今天读经诵典,是为了找到来时路,是为了探询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是为了感受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故此,中国教育正在逐渐回归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这是好事,也是一次纠偏,令人欣慰。但是,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
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八百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却不能让经典背黑锅。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论语》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大意是,不要整天聚在一起耍小聪明。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位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的气节品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有没有印度帝国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曾有英国人如是感慨。但凡对本国历史稍有了解者,都会明白民族文化的份量和意义。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到“传承”与“弘扬”。
1.文章中“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分别是什么意思?
2.仿照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3.围绕“读经诵典”提一个问题并说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