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坐在艾烟里的母亲 牧徐徐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

坐在艾烟里的母亲

牧徐徐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回家看一眼母亲。

一起出来的同事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自己留在车里说:“回来一次不容易,跟老妈多待一会,我睡在车里等你。”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然后朝村里走去。

借着月光,我摸索着到了自家的屋前。可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我赶紧敲门,但却无人应答。

“不会是家里失火了吧?”我连忙扒开门缝,眯上一只眼,朝里面看——屋内,灯光昏暗,而且有一股很浓的烟雾。再仔细一看,浓烟之中竟然坐着一个在打盹的人,正是母亲。在她的腿下面,放着一大堆“半燃半灭”的枯枝叶。

我一边使劲地摇晃着门,一边大声叫着“妈,妈……”母亲这才猛地惊醒了过来,连忙给我开门。

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腿上的关节痛又犯了?”我忙问道,“去年寄给您的进口止痛膏药,您不是说贴过很管用,腿早就不疼了吗?”

“是管用,但天一冷不贴就又痛了。”母亲吞吞吐吐地说,“我舍不得贴,多贵呀,十多元钱一张。用艾叶熏一下,也能止痛的。”

我听后生气地问:“有什么舍不得的?贴完,我再帮您买。再说,您要是真想用艾叶灸,那也得去中药店里买制作好的艾条卷呀,哪能自己烧这么一大堆艾叶。”

“药店里的艾条得花钱买。”母亲反驳道,“钱得省着用。”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这浓烟对身体有伤害不说,倘若失火了,可怎么办?”

“不会的……”母亲虽然嘴上不服输,但能看出来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妥。

艾叶枝是母亲在端午时从山上砍回来,然后晒干,以便在冬季关节痛时,点燃焚熏的……

清理完艾叶枝后,我来到村口,告诉同事让他先回去,并帮我请个假,“今晚我要住在老家,明天带母亲去医院……”

如果这次不是来了个“突然袭击”回家,我是怎么也不会知道母亲居然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治关节痛,她一直都在电话里骗我说,腿已经不痛了,让我安心工作……

一生勤俭节约,只为能把儿女们培养成人、成才,可等孩子们成才,远走高飞后,她还只愿待在乡下,并依然独自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不愿让儿女们为她多花一分钱,为此甚至不怕坐在半燃半灭的枯枝叶中,任呛人的烟雾一点点侵蚀自己日益苍老的身体。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文章朴素的语言里情感丰富。请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1)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2)“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

3.假如把原题改为“说谎的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4.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一个精炼的语段,才能把文章表达得更全面。如果你来加,你会写点什么?(不超过30个字)

 

1.“我”出差路过老家,在没有通知家人的前提下回家,看到因腿上的关节痛而又舍不得贴膏药的母亲,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百感交集。 2.(1)表明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2)表明“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不好;原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而“说谎的母亲”虽然也切合题意,但呆板直露,缺少韵味,所以还是原题好。 4.示例:她便是我的乡下母亲,值得我一生含泪去仰望的母亲。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重点词语和题目的作用。整体把握文章,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作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内容,要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人+事”的格式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①加点的词语既写出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写出了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②从“气愤”这个词里,可以看出“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表明观点(如:不可);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的标题的不足。综上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给文章补写结尾。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是总结性的句子,或者是抒发作者情感,或者是给人启发的句子,还可以是照应题目的句子。据此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七年级⑴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活动即将结束了,请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名句。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着整个社会发展史。

A. ①③⑤②④    B. ②①③⑤④    C. ③①②④⑤    D. ③①⑤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散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这首散曲的主旨句。

C. 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 这首散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劝孙悟空上天招安的是太上老君。

B.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写了“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

C.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

D. 《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为姑娘、老妇、老翁来哄骗唐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