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句想象新奇、意境美妙,请结合诗句谈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综合实践。
(1)老牛叫道:“夫人,将扇子出来,救我性命!”罗刹听叫,急卸了钗环,脱了色服,挽青丝如道姑,穿缟素似比丘,双手捧那柄丈二长短的芭蕉扇子,走出门,又见有金刚众圣与天王父子,慌忙跪在地下,磕头礼拜道:“望菩萨饶我夫妻之命,愿将此扇奉承孙叔叔成功去也!”行者近前接了扇,同大众共驾祥云,径回东路。
文中的牛魔王因被 ______________ 所打败而向铁扇公主求救,孙悟空终借得真扇。在这之前孙悟空曾两借芭蕉扇失败,第一次是悟空口含灵吉菩萨所赠的定风丹,变作一只小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具体的情节),公主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悟空二次来借扇,假意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却被牛魔王所变的________骗回。
(2)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亮丽的底色。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请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各举一例说明。
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迷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猖会》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也许至今还出现在我们身边,你去小明家想约他一起打篮球,但小明的母亲认为影响期末复习,坚决不许他去,你该如何劝说他的母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④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⑤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⑥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⑦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________。 (谭嗣同《潼关》)
⑧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遗址乌镇,不仅有着江南水乡的柔雅,更有着最新锐、最现代、最“云端”的精彩,处处洋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请用刘禹锡《秋词》中的名句回答)
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4分)
松柏挺立,我们看到了壮美;修竹pó( )娑,我们看到了秀美;池塘生春草,我们看到了清新的美;猛虎xiào( )深谷,我们看到了粗guǎng( )的美。这是我最初对美的感性认识,虽然幼稚、天真,却也纯挚、朴素,绘出了美模糊的轮kuò( )。
|
|
|
|
|
|
|
|
|
|
|
|
|
|
|
|
|
|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心,是作者写文章的主旨,为了突出中心,可以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如郑振铎的《猫》;也可以采用一些技巧,如梁实秋的《鸟》、蒲松龄的《狼》就采用卒章显志的方法先叙述故事,结尾再点题。
B.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如《蚊子和狮子》中的蚊子就代表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C.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文章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凉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D. 《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下列句子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舍妹、家母、奉劝、见谅
解说:这四个词都属于谦辞类。
B. 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能留尾巴。
解说:这句话中的尾巴一词是引申义。
C. 出现 降低 忙碌 愿意
解说: 这四个词都是动词。
D.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解说: 这句话中的“卖弄”是贬义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