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张君燕 ①秋风顿起、气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张君燕

①秋风顿起、气温骤降,走在街上,会有一种进入深冬的感觉。刚回到家,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妞儿,我把你去年落在家里的羽绒服整理好了,赶快过来取一下。”“取羽绒服干啥?”“傻闺女,你看天这么冷,你不得穿羽绒服啊?”老妈的话让我不禁咂舌,这天确实是冷,可还不至于穿羽绒服呀。可她哪里肯听我的辩解,撂下一句“你不来取,我给你送去。”便挂了电话。

②在去老妈家的路上,突然想到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二十来度的天气,一位小美女郊游时却穿着羽绒服,面对好友们不解的目光,小美女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联想到老妈的行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心头涌上温暖。

③从小到大,每次天气转凉,不管我身上穿着什么,老妈总会跟在后面喋喋不休:“死丫头,瞧你穿的那点东西,快去加件衣裳。”那时候年少,一来爱美,二来也真不觉得冷,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老妈作对,偏偏不肯多穿一件衣服。初中时住校,周末回家,老妈特意交代我多带点衣服,说看天气预报这周要降温。我撇了撇嘴,对老妈的话不以为意。临走时,还悄悄把老妈塞到我包里的毛衣毛裤取了出来。

④没想到,到周三时,天空竟然零星飘起了雪花。阴历十月,谁能想到会下雪呀。只穿一条秋裤的我坐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我一边不停地搓着手,一边暗骂自己不听老妈的话,活该受罪。课间我一路小跑着去厕所,隐约听到熟悉的叫声,下意识地回头,竟然看到了满身雪花的老妈。“死丫头,跟你说的话偏偏不听,这下冻坏了吧。”老妈嘴上责备着,眼神里却满是关切和疼惜。在寝室里换上棉衣后,浑身一下子暖和起来,这时我才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妈,你怎么来的呀?”老妈一直不会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可是十几里的路呀。“走路呗,又不远,正好锻炼身体。”老妈轻描淡写地回答。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

⑤如今我已长大成年,老妈却依然时不时地在我身后念叨,提醒我多穿衣服,仿佛我还是那个倔强的不懂事的孩子。那天和同事们闲聊,说起穿衣服的事情,同事们都争先恐后地“控诉”起老妈的“罪行”来。然而,我却分明在同事们的脸上看到了甜蜜,那是一种幸福的炫耀啊。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是最深沉最体贴的母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2.请分析第②段中“笑”的原因。

3.请简要概括文章中母亲的人物形象。

4.请概括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5.根据文章内容,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材料一: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材料二: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节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1.老妈在雪天步行十几里到学校给“我”送棉衣。 2.因为想起网上的段子和老妈以前有趣的行为而笑,因为感到幸福、甜蜜而笑。 3.细心、体贴、慈爱、疼爱女儿。 4.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字里行间中体现了“我”及同事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5.示例: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母亲是无时无刻、无微不至地惦念着“我”照顾着“我”,让我们印象深刻。材料一中的母亲,更是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还念念不忘鼓励自己的瘫痪的儿子,让人看了震撼不已。在这些文章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我们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故事内容的能力。解题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根据文章的内容、主旨,结合具体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本题要根据文章内容和上下文,从母亲的表现和“我”的心理活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结合文章的具体描写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俟:等待。②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③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之意。④贻患:留下祸患。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行甚远________

(2)意________

(3)一狼其中________

(4)再就枕将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剩骨/一狼得骨

B. ,目似瞑/犬阻,不使前也

C. 狼亦黠矣,顷刻两毙/乃杀取其革。

D. 奔倚其下/伪睡以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细读两文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两位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查看答案

班里组织开展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小题。

【猜成语】

(1)请根据后面的提示在横线上写出成语。

          :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

          :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多指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

【赏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这首诗题目中的“左迁”是什么意思?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对对联】

(3)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体现汉字魅力和传统文化意蕴,体会下面的故事,选择下联。

北宋欧阳修生活贫苦,生活的艰辛令他磨练出刚强的个性。一年,来了一位老者,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老者有意开导他,于是提出和他对对子,老者的上联是:“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欧阳修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他,他看了看老者的皓眉长须,思考了一下,答出了下联:(    )

A.眉前须后,老者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B.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C.眉前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者居之。

D.眉先须后,老者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之。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抒发乡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5)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描写月的诗句有许多,如曹操《观沧海》:“__________,若出其中”,言的是诗人借日月来表明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言的是边城月色,凄神寒骨;李白《峨眉山月歌》:“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言的是月映江中的美景。

 

查看答案

下面对《衔肉的狗》的寓意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A. 这则寓言嘲笑那些做事没有办法,最终一无所获的人。

B. 这则寓言警示人们不要因追逐而丢失已有的东西。

C.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得无厌。

D.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有无穷的欲望,从来不知满足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狗·猫·鼠》中,鲁迅先生追忆童年时救下的一只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B.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忆述儿时阅读的感受,赞美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C. 被鲁迅称为“神魔小说”、林庚称为“童心之作”的是吴承恩的《西游记》。

D. 《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为父亲请医生治病的情景,揭示了一些庸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