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B. 电视剧《风筝》播出时,收视观众和点击率一路飙升,引起了业界的观注。
C. 我们不能复制马云的成功,但他的梦想、他的努力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D. 为了更好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我们一定要做好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B. 夜深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C. 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
D. 近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小动作不断,其手段之卑劣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职(chèng) 静谧(mì) 哺育(fǔ) 根深蒂固(dì)
B. 绽放(zhàn) 狭隘(yì) 怂恿(sóng) 拈轻怕重(niān)
C. 惩戒(chěng) 收敛(liǎn) 庇护(pì) 杞人忧天(qǐ)
D. 羞怯(qiè) 笨拙(zhuō) 热忱(chén) 随声附和(hè)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用心去阅读吧,阅读是智慧的源泉;用心去沟通吧,沟通是理解的源泉;用心去想象吧,想象是创新的源泉;用心去耕耘吧,耕耘是收获的源泉……
亲爱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你用心去干什么?请以“我用心去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字数在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槐花蜜
赵学儒
初夏,老乡进城,带来蜂蜜,是槐花蜜,即槐花盛开时蜜蜂采粉酿成的蜜。老乡说,这是头茬槐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是咱太行山区最地道的蜜。老乡的一番话,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太行山老家。
我老家是个被大山围起来的村子,因为少雨,山上栽满耐旱的槐树,每年春天柳绿之后,山上的槐树便开了花。近看朵朵串串,远望成片,从空中俯视,沟沟梁梁都是雪色。轻风摇曳,花海泛起股股波浪,吹来缕缕花香。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
那时老家穷,乡亲们都要采槐花,或自己吃,或喂猪。一次,我跟母亲上山去采花,她用长钩勾下树枝,我把槐花摘下,放到袋子里。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我家八口人,爷爷奶奶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我爸在外地教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我们兄妹四个都在上学,母亲的辛劳可想而知。
记得那日母亲穿了一件绿褂子,在白色花海中格外显眼。橘红的阳光也从树缝探下头来,与她的微笑糅在一起,越发灿烂。我摘了一朵小花放到嘴里,咂咂滋味,开始有点苦涩,却越嚼越香、越嚼越甜。我们满载而归,身上还带着香甜的味道。
母亲把槐花带回家,摊在干净的地上晾晒,便于存放。接着,她开始鼓捣猪食。她把槐花放进大锅,点燃灶膛的火,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槐花瘪下去了,又把一些谷糠放进去搅拌,再兑些凉水,开始喂猪。圈里是黑白两只猪,一顿吞咽。年终,母亲把一只猪卖掉,还“缺粮款”,另一只杀了,肥肉炼成坨,作为全家一年的油水。
槐花的吃法多样:炒鸡蛋,把鸡蛋和槐花搅在一起,放锅里炒,鸡蛋熟了,菜就成了;蒸槐花,把槐花和面粉拌匀,再划线儿盐,放笼屉里蒸,出锅便可以蘸蒜吃;蒸包子,把槐花剁成馅儿,搅上些猪油,用棒子面、棱子面或山药面包好、蒸熟。那浓浓的槐花香,伴随着我们成长。
我成家之后,在附近的水电站上班,家里的事基本落在妻子肩上。我上班是三班倒,一次早上下班回家,知道妻子去采槐花了,便去接她。山上,阳光灿烂,就像舞台上的灯光,槐花漫山遍野地舞蹈。一群群蜜蜂来了走,走了来,嗡嗡声此起彼伏。在这片雪白的花海中,妻子头上的红纱巾分外妖娆。采完花,妻子开始下山。她的肩上背着装满槐花的筐子,筐子上还摞着鼓鼓囊囊的麻口袋。下坡时几乎是一路出溜,妻子的腰杆却总是挺得笔直,抵住筐子和口袋。回到家,她解下被汗水浸透的纱巾,让我替她拔头皮里的槐刺。猛地拔出来,殷红的血也跟着渗出来。
那年,我们家盖新房,妻子特地养了三只猪,或卖了钱支付材料费,或用来招待帮工。为了让猪吃饱喝足快些长大,妻子采回了很多槐花,晾晒在房前屋后、坡坡台台,吸引了很多蜜蜂前来。
老乡说,我知道城里什么都有,但这蜂蜜是自己家的,可甜了。我也没客气,认真地对老乡说,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
1.文章围绕“槐花”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结合语境,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分析“母亲”和“妻子”性格上的共同点。
4.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张岱《西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后人遂以名______
(2)目厌绮丽______
(3)精舍在西溪______
(4)招余同隐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当以西溪为最
B. 是日更定矣 大是奇景
C.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过岭为西溪
D.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2)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治水必躬亲》)
(3)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
4.《湖心亭看雪》中深夜独往湖心亭赏雪,《西溪》中为自己未能在西溪归隐而感到遗憾,请你说说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