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母亲 洪烛 ①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

母亲

洪烛

    ①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挖路边的荠菜。好动的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把荠莱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因为亲手挖过荠莱,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对荠莱最亲近,同时它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先。

    ⑦我一向把海带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之所以如此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膏,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莱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烈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昧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莱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曾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但还是在一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选自“中国散文年度金奖作品集”,有删改)

1.理解文章内容,请补全下面的表格。

与母亲有关的事情

留给“我”内心的感受

陶醉

妈妈炖海带排骨给我吃

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

自责(懊悔)

 

 

2.选文第②段引入台湾美食家蔡澜的话有何作用?

3.理解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其特点及表达效果。

4.结合具体语境,品析文中的语句。

(1)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2)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5.选文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试举一倒予以分析。

 

1.①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 ②幸福 ③心痛(痛苦)④我接到母亲去世的长途电话 2.用台湾美食家蔡澜对妈妈做的菜的评价衬托“我”对妈妈做的海带炖排骨的深切感受,赞美母爱的细致人微,为表达痛失母爱的懊悔、自责之情铺垫。 3.采用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通过“探头”“隐约看见”“内心里喊”“蹑手蹑脚”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夜间离开家时与母亲告别的动怍和心理特点;表达了我既不忍惊扰母亲又依依不舍的矛盾心理,可见我对母亲依恋之深。 4.(1)句中通过“令人陶醉”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儿时与母亲一起挖荠菜的快乐和幸福,突出母爱。 (2)运用比喻修辞,把母亲比成易碎品,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提醒人们,能够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一定要珍惜。 5.(提示)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或写母爱凝聚在荠菜上,或写母爱浓缩在排骨海带汤中,或写母爱呈现在我离家时母亲吃的催眠药上。 【解析】 1.试题分析: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①内心“陶醉”是因为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而妈妈炖海带排骨给我吃使我感到“幸福”。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的情节使我“痛苦”等。读懂情节是作答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客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教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睘者霜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至霸上/及棘门军    B. 军中/闻将军令

C.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 称善者/久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已而细柳军______   (2)不______    (3)将军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睘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4.理解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归纳周亚夫“真将军”的风采。

5.把握文意,说说周亚夫或汉文帝的形象性格。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___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5)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

(6)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查看答案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侍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诗歌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皋薄暮望”一句点明地点、时间和事情。

B. 颔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C.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D.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托物言志,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古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 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 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面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 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查看答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内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同,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一一一一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比喻)

B. 选文中用“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分别写出了黄土高原的平坦和高大,突出其雄伟。

C. 选文第二段中的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解释,而第三段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D. 选文中作者一再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是为了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2.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中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是采用了对比烘托的写法.

B. 选文第三段中巧妙地把“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统一起来,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

C. 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傲准备。

D.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的语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突出作者的认识情感,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语言质朴,叙述起伏跌宕,饱含作者对母亲的深沉情感。

C. 《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D. 题为《昆明的雨》而非大量笔墨直接写雨……信笔所至,无拘无束,但感情线索始终贯穿全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