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惊喜。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请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
______→绣眼冷看芙蓉→______ →绣眼回归自然
2.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1)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从描写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从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绣眼的喜爱与赞美,对芙蓉的谴责与批判。
B. 第③段写出了绣眼毛色鲜艳、容貌清秀、动作敏捷、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C. 文章中芙蓉长时间被关在笼中,已经习惯舒适的生活,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
D. 文章第⑨段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也谴责了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让·乔诺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覆盖上泥土。(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加点词是什么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对叙事和表达主旨有何好处?
4.选文第8段划线句中的“这”和“奇迹”分别指什么?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诫子书
羊祜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①。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②。今之职位,谬恩之回③耳,非吾力所能致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④言则忠信,行则笃敬⑤。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⑥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注释】①典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②清异之名:特别的才能。③谬恩之回:误把恩惠赐给我。④汝等:你们。⑤笃:忠诚、厚道。⑥不经之谈:没有根据的议论。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两处)
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
(2)非吾力所能致也(____)
(3)愿汝等言则忠信(____)
(4)闻人之过(____)
3.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夫君子之行 B. 能言之年 C. 闻人之过 D.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甲、乙两文从学习与做人方面对子女进行劝诫。你从中得到学习做人的哪些启发?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1.诗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描写,体现了暮春的景象。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班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语文活动,请你参加。
(1)为营造活动氛围,同学们拟写了“阅读经典名著,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标语,请用正楷字将它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
(2)你如果认真阅读《西游记》,书中的两处情节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却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却被戴上紧箍咒。请据此写一幅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
下联:三打白骨精难忍紧箍咒
(3)你的好友都到这个情节:
老鼋驮着他们,波踏浪,行经多半日,将次天晚,好近东岸,忽然问曰:“师傅,我向年曾到西方见我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
他着急地向你询问:“唐僧帮助老鼋询问了它的年寿之事吗?这件事后来怎样了?”你应该这样告诉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