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历史中学什么 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历史中学什么

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地年轮;历史是一部旧书,久远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历史是一位长者,沧桑中印记着丰富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②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他的《史记》令古今迷惘者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德国总统勃朗特在二战之后向犹太死难者的惊世一跪,不仅没有辱没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国家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祭拜二战要犯,即便他们翻扣了历史这面镜子,但勃朗特这面镜子却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要从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

④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砥砺气节。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恶、明得失。

⑤历史是一把严苛的标尺,度量分毫误差;历史又是一眼灵动的清泉,滋养贫瘠的心田。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道理论据的一项(    )

A. 学史使人明智。——培根

B. 史以明善恶,示训诫。——王阳明

C.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毛泽东

D.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习近平

 

1.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2.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列举了德国总理勃朗特惊世一跪和日本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例,并将两事例对比,表现了二者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具体突出地证明了本段要掌握鉴古知今本领的观点,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一篇文章纳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进行提取、概括。本文中心论点是: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日:“《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选自《晋书·列传》)

【注】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肉来奉养父母,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曾父烹豕(shǐ)以存教:曾参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长存。⑤卜:选择。⑥阙:通“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居新安______    (2)进叔母任氏______

(3)无以______    (4)何尔鲁钝之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人道,无以慰我。

(2)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3.选文中皇甫谧的叔母列举了古代两个教子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业        不足外人道也

B. 处处之              寻向所

C.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自乐

D. 便向路              出郭相将(《木兰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3.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查看答案

请你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____________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②____________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③____________

主持人:④____________

嘉宾: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请结合《汤姆索亚历险记》关于“海盗生活”的阅读回答:这个片段与“当海盗去”的片段相比较,汤姆的心情有了哪些变化?

(2)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读后回答问题。

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

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上面这段文字写的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什么磨难?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人情世故”?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岑参《______》)

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论语》)

⑧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