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

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 岁 那 年 ,母 亲 听 村 里 的 人 说  ,“冲喜” 也 许 能 让 我 说 话  ,正 好 又 凑 上“  八  ” 这个 吉 利 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 ,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 心 里 万 分 紧 张 ,不 知 所 措 。我 很 想 告 诉 母 亲 我 在 这 里 ,不 用 担 心 ,可 我 叫 不 出 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 猛 地 站 起 身 来 ,迅 速 拨 开 草 丛 :跌倒在 泥 泞 中 的 母 亲 ,正 吃力 地 向 上 爬 着 ,暴 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 激 动 万 分 ,紧 紧 抱 住 母 亲 “ 啊 啊 ”地 大 哭 起 来 。母 亲 一 边 用 沾 满 泥 土 的 双 手 替 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⑦~⑨段的内容。

2.请简要分析第⑮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作答。

 

1.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 2.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3.母亲具有坚强、细心、(勤劳)等性格特点。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表现出母亲坚强的性格;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表现出母亲细心的特点,等等。 4.(1)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 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3) 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等。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据此可以概括为: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 2.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句中通过“跌倒”“爬”等描写语言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外貌描写。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画线句的描写发生在母亲因听不到儿子回答而焦急寻找之后,可知母亲的心情当时是担心和焦急的;虽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母亲受了伤但她并不在乎,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因此就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去了。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有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儿,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1.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 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 悲叹——害怕——坚定——犹豫

C. 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 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2.“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3.怎样理解“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2)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七年级一班王成同学积极参加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他从报纸、杂志、电视荧屏、社区专栏中摘抄了不少与学习语文相关的内容,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分栏目编成了一本小册子。

(1)在“广告集萃”栏他辑录了这样一则广告:我们就是人类的翅膀(东方航空公司广告)。你认为这则广告好在哪里?试做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美景润心”栏他摘抄了这样的句子:

美丽的风景,总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让我们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吧!

请你补写一个与前后语句意思连贯、结构相似、修辞相同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3)著名作家曹文轩说:“阅读是弓,写作是箭。要把箭射出去得有弓;要把箭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这把弓得很强劲。”这强调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假设你的同学小林认为阅读课外书籍浪费时间,会耽误学习,你会怎么劝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将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3)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潼关》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不信,请看那朵流星,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查看答案

请根据《西游记》,完成下列小题。

1.下面有关《西游记》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斜月三星洞,菩提佛祖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B. 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作途中化斋之用。

C. 沙悟净在流沙河拜唐僧为师,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D. 过火焰山时,猪八戒大战红孩儿,为最后降伏红孩儿做出很大贡献。

2.《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共经历了多少次劫难?请简要叙述最后一次劫难。

3.二魔拿入里面道:“哥哥,拿来了。”老魔道:“拿了谁?”二魔道:“者行孙,是我装在葫芦里也。”老魔欢喜道:“贤弟,请坐。不要动,只等摇得响再揭帖儿。”行者听得道:“我这般一个身子,怎么便摇得响?只除化成稀汁,才摇得响是。等我撒泡溺罢,他若摇得响时,一定揭帖起盖,我乘空走他娘罢!”又思道,“不好,不好!溺虽可响,只是污了这直裰。等他摇时,我但聚些唾津漱口,稀漓呼喇的,哄他揭开,老孙再走罢。”大圣作了准备,那怪贪酒不摇。大圣作个法,意思只是哄他来摇,忽然叫道:“天呀,孤拐都化了!”那魔也不摇。大圣又叫道:“娘啊,连腰截骨都化了!”老魔道:“化至腰时,都化尽矣。揭起帖儿看看。”

孙悟空的形象具有神性、人性、猴性。请结合选文,并根据上下文相关情节,分析其人性方面的特点(说出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