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初心,意指做某件事的初衷、最初的原因。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初心,但是随着时间...

初心,意指做某件事的初衷、最初的原因。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初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我们做这件事的初心也许会渐渐逝去,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懂得不忘初心。

请以“不忘初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2﹑说真话,抒真情。3、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班级。4、字数不少于600字。

 

例文: 不忘初心 有时候,不敢太过抱着美好的幻想去憧憬某件事或某段情愫的最后的结局,有多少事情因为一些突如其来的外在因素而改变了它原有的进程;在不预定的步伐中得到了不一定的结局。有多少感情太过浓厚,本以为会继续美好地演变下去,直至所谓的天荒地老;可是结局却出人意料。因为即便这段感情太强烈,太刻骨却永远无法沉淀下来!那漂浮在边缘的境界会让人难以看透,一直朦胧下去…… 可是所谓的沉淀,又如何做得到呢?说实在的,我不知!我只知道没有彻底沉淀的感情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分道扬镳。时间的流驶,距离的变迁等等都会让我感到心里发寒…… 或许经过了太多这类的事情了吧!仿佛都已经看透了这其中所包含的那可笑的天长地久吧。 曾经的曾经,我从小学过度到初中,那时候的年少无知,却多多少少也体会到挥手离别的感受吧!那时候并不会哭,只是心里有一道结被绑上了,很难受。毕竟那时我们到了初中还是会在同一间学校,只是某些成绩名列前茅的考上了外边的大学校。到了初中,相处了三年建立了自以为深不可摧的友谊,可还是逃不了毕业这个魔爪…… 到了毕业那天。我们互唱班歌,互相拍照,互相拥抱!到最后双双流泪说永不忘记彼此!承诺说就算分开了也要永远保持联系走下去!并说着天方地潭的未来的梦。可是到了高中,来到陌生环境,眼见昔日陌生的人现在已成为生命中无法磨灭的一道光时,才发现故人在心中的位置仿佛逐渐被取代或变淡了!半年不够的时间仿佛就改变了故事的发展。 那原本浓厚的感情逐步以曲线运动的形态持续下去!也因为多个力的作用下变得无人提起,只曾记得有那么一班人,可是当初发生的事情却已经想不起了!打算埋葬过去珍惜现在,可现在又一个文理分科,那可恨的生活又想让我用两年的时间来维持这半年感情的桥梁,我已不敢打包票说我能做到!因为到了此时此刻,彼岸花开已多季,落叶横扫已多次,我心已经逐渐疲惫!唯一能做的只是顺其自然,不忘初心!故事的发展我们无法阻止,唯一能做的只是要控制好自己的心!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前面有一段关于不忘初心的提示性语段,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题目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题目可以这样理解的:写关于不忘初心的经历,写关于不忘初心的感受,写关于不忘初心的认识,写关于不忘初心的体验。以上四种思路都可以。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写别人的不忘初心,另一个是写自己的不忘初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请从下面的初中阶段必读7部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同学,并从作者、主要内容、人物个性、精彩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选择四个角度陈述推荐理由。要求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字数控制在80-100之间。

《童年》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海底两万里》

《格列佛游记》    《简爱》       《水浒传》

 

查看答案

非功利性阅读

梅桑榆

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通俗地说,这三种境界即是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发愤苦读,上下求索;豁然开朗,大彻大悟。先生此说,常为文人学者所乐道。但我以为,此说并不适合芸芸众生,一般学子或各业人士,如此读书做学问,层层递进,终达最高境界者,能有几人?而由于人们读书的目的不一,不但其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

万千学子,自从背起书包上学堂起,读书便成了他们的专业。特别是中小学生,天天端坐课堂,任老师“填鸭”,一年到头起早睡晚,上不完的新课,做不完的作业,比大人上班还辛苦。对不少学生而言,读书是一种苦差事、一项艰巨任务,鲜有乐趣可言。那些为了谋职、评职称、考公务员而读书的人,也多半如是。他们为应付考试而晨诵夜读,死记硬背,苦不堪言,一旦通过了考试,便如释重负,不是将那些书束之高阁,便是当废品卖掉,再也不愿吃那种读书之苦。

初踏社会的有志青年、商企管理人员所读之书,多为实用。有志青年多爱读传授怎样从平凡走向辉煌的成功学,希图从中学到成功的经验;政界、商企界人士,则要读人际关系学、管理学与权谋之书,希望能够掌握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艺术”,以及更好地管理属下。他们读书的目的也很明确,但不是像学生那样为了应试,而是希望能够立竿见影,一旦运用,马上生效。故他们不会像学生那样视读书为苦差事。只是这种目的性很强的读书,未必就能达到目的。那些说得头头是道的“成功学”,即使读上十本八本,也未必就能成功。从正面讲,读此类书者或许变得足智多谋,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商场赢家;从负面说,则可能变得虚伪狡诈,甚至成为阴谋家。

有些人读书只是为了消遣,或是受兴趣的诱引,并无明确的目的。我称其为“非功利性读书”。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也就不需硬着头皮读那些枯燥乏味的书,而是择爱读之书读之。茶余饭后,夜晚无事,休闲度假,旅行途中,兴来展卷,兴尽阖之,心中全无负担,在轻松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受益。这类读者大多涉猎广泛,以至职业以外的知识非常丰富,他们或是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或是谈起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头头是道;或是侃起政治军事、文艺体育,像个专职评论员,乃至说到养花种草、饲养宠物,也像个行家。有人会说,这种人也就知道一点皮毛,看似什么都懂,其实无一专精。我却以为,知其皮毛,比一无所知要好。广泛阅读,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多读些文学、社科类的书,则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非功利性读书,无疑是一种乐事,是一种享受。

非功利的阅读,有时能使读者对某一门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走上专业之路。因为兴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是长效的兴奋剂,在兴趣的引导下读书,就会废寝忘食,沉醉其间,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就会耐得寂寞,不怕孤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就可能对自己喜爱的行当进行尝试,若能不畏挫折,持之以恒,就可能在某个领域取得可喜的成就。古今中外,不乏比例。

(选自《江西日报》2016年8月5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看待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的说法的?

3.读书的目的不同,其境界与感受也各异。作者心目中的三种目的的读书境界与感受分别是怎样的?

4.非功利性读书有哪些好处?

5.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瓢。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还通过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道。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

3.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4.阅读④一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5.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5)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6)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______

(7)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又十里,祥符寺,寺前淙流走万石间。山皆直松名杉,藤络莎,蓊蔓茏茸。有灵泉自硃砂峰来,依岩通二小池。上池莹澈,广可七尺,深半之,毫发可鉴。泉出石底,累累如贯珠不绝,气馝馞若汤,酌之甘芬,盖非他硫黄泉比也。明日遂试浴,垢旋流出,纤尘不留,令人心境清廓,气爽体舒。相传沉疴者,澡雪立瘥,理或然也。寺有南唐碑,初名灵泉院,宋祥符中,改今额

(节选自汪泽民《游黄山记》)

【注释】①馝馞(bì bò):形容香气很浓。②垢旋流出:身上的污垢不久就顺着池水流出,意思是把身子洗得干干净净。③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④瘥(chài):病愈。⑤额:牌匾。

1.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灵泉/自硃砂峰来    B. 依岩/通二小池

C. 盖非/他硫黄泉比也    D. 令人/心境清廓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憩______    (2)被______   (3)明日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池莹澈,广可七尺,深半之,毫发可鉴。

4.用灵泉的水洗澡为什么能治病?

5.祥符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