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 拒绝“智慧的赝品” 赵明昊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英国布莱克韦尔...

(二)

拒绝“智慧的赝品”

赵明昊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英国布莱克韦尔书店的艰难现状:在业绩连年下滑后,这家百年老店终于在上个年度实现了60万英镑的微薄利润。笔者颇觉感慨,或许是由于当年求学时囊中羞涩,自己绝少去这家店买动辄几十英镑、厚如板砖的大部头教材,而是和不少人一样,非常满足于获得电子版书籍。

如今过上“定居”生活,电子书阅读器却只能在出差旅途中发挥作用了。相比之下,顺滑的纸张更能让人安心坐下,感受作者笔下的细腻情愫。看起来,笔者如今“偏好”纸书也算是“随波逐流”——在世界上电子书流行最快的美国,去年电子书也只占一般大众图书销量的约30%,增长率仍在放缓。与人们的惯常认知相反,连亚马逊的高管都认为,纸质书才是“一种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不易损坏、有高清页面和“长待机时间”。不过,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认为,口口相传、纸质书、电子书乃至碎片化的微阅读,只是实现“通过积累信息、观念和优良传统来实现文化进化”的不同方式。文字没能取代语言,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让新旧传播技术始终共存。因此,有识之士对“深阅读”的疾呼,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丢失“思考”能力的隐忧。

有趣的是,前人的“思考”一旦被具象为“书籍”,或者被标注为“经典”,它就有可能偏离初创者的意图,幻化出另外的色彩。譬如,有人真切地贯彻了“书是最佳的墙面装饰”这一名言;也有人像巴斯贝恩在《文雅的疯狂》中描写的诸多聚书成癖的藏家,生前如“展翅待飞的秃鹫”,凶残攫走别人的孤本典籍,逝前还要留言“切勿转交冷寂如坟之博物馆”;还有人持《恶俗》作者福塞尔之见识:“你就需要一本看上去像书的书——厚、硬皮精装、严肃庄重、被广为宣传所以知名度很高,让人看见你带着这样的一本书坐公共汽车、火车、飞机或走在大街上。”

所幸的是,抛开“伪读书者”的造作,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书籍真爱者”。这种“真爱”,体现于因书而生的思考。即便是那些伏案阅读经典的人,若用别人的思考代替了自己的思考,或许还不如手机上浮光掠影的“浅阅读”来得愉快。在《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讲了一个故事:埃及古神塞乌斯向国王萨姆斯传授文字,认为这种学问可以使埃及人更加聪明,改善记忆力,使他们博闻强识。国王却认为,人们借助于文字的帮助,可以无师自通地知道许多事情,但他们实际上一无所知。国王忧虑的是“他们的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

看起来,在人类追求智慧的旅途中,每一样新工具的出现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好在很多人懂得要带着思考上路,拒绝“智慧的赝品”。

(《人民日报》2015年6月4日21版)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中的“智慧的赝品”具体指什么?

3.文中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试列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4.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拒绝“智慧的赝品”。

 

1.阅读,并且拒绝“智慧的赝品”。 2.用别人的思考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示例:第三段中通过列举巴斯贝恩在《文雅的疯狂》中描写的诸多聚书成癖的藏家等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伪读书者’的造作,偏离了初创者的意图”这一观点。 4.提示:学生要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读书,读书不能端“花架子”,要能开展“深阅读”;要能有自己的认识,要敢于质疑探索,能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文章题目即是论点,并且在最后一段再次申明:阅读,并且拒绝“智慧的赝品”。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根据国王的话“他们的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可以明白,“智慧的赝品”指的是让别人的思想装满自己的头脑,用别人的思考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各自找出一例,具体分析其作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你认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查看答案

修改下列病句。

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420年建成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皇帝居住的宫殿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当然是禁域 而天上的紫微星位于中天,特别明亮,旁边群星环拱 于是皇宫就被称作了 紫禁城

 

查看答案

文化积累——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解答后面问题。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

……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

“——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上面的文字选自英国著名女作家________的小说《__________》。

(2)请结合所给语段和自己的阅读积累,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篇段积累——默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

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