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7年中考山西卷)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

(2017年中考山西卷)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原来,春天一直都在 我放眼前方,一片迷茫,竟不知春天究竟在何方? 我问花儿:“春天在何方?”花儿微笑着摇摇头,她说:“春天的脚步遍布天下,春天的温暖铺满前方,春光的明媚照耀一切,春雨的滋润汇成汪洋。”然而,春天究竟在何方,花儿似乎不愿意告诉我,她又微笑着向我挥手作别,随着一阵清风飘然而去。 我问大树:“春天在何方?”大树先用手臂替我遮挡阳光,我感到凉爽无比。他说:“春天,是初升的朝阳,让你蓬勃生长;春天,是知识的海洋,让你学有所长;春天,是奔放的热情,让你驰骋远方;春天,是梦想的翅膀,让你登上天堂……”大树说着说着,起风了,他说:“回家去吧,要下雨了。”说完,他隐身不见了。 我问风儿:“春天在何方?”春风柔媚,吹奏着动听的歌谣。她说:“春天,是我将你头上的汗珠擦去;春天,是我将满世界的大地吹绿;春天,是雨露对人间万物的哺育;春天,是让你有了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孩子,你一定能知道春天在哪里。我相信你。”风儿说完,悄然飞走,来无影,去无踪。 我又问妈妈:“春天在何方?”妈妈不胜欢喜。她说:“春天,是你离家后母亲的担忧;春天,是我们一家人团圆时的温馨;春天,是儿时你在妈妈怀抱中撒娇;春天,是母亲思念你的轻声呼唤。你可知道,春天在何方了?”我翻然醒悟:原来,春天一直都在自己身边。 春天无处不在。春天是花儿的亲切,是大树的关爱,是风儿的鼓励,是妈妈的柔情。在我的世界里,春天,带给我温馨、欢乐、振奋和幸福。 我放眼前方,我坚信,人生漫漫长路上,秋冬虽寒冷但却短暂,唯有春天会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一道半命题作——题目是“ 一直都在”。半命题作文应该先将题目补充完整,这里所填写的词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通过对题目前的材料分析,题目中可以填写的词语有“话语”“眼神”“阳光”“小草”等。要注意这里的“阳光”“小草”的比喻义。所补充的词语就是要书写的核心内容。题目中还有个关键词“一直”是指自始至终陪伴在你身边的意思,在写作上要充分表现出来。本题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例如,填写的词语是“爱”,我们就可以这样写:在家庭里始终得到大人呵护、关爱的事情;在学校了多次得到老师、同学无私关爱、帮助的事情,从中体现“爱”的一直存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张梅《苇花温暖》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可最初的,来自《诗经》:“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能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③生命的寒意在一群群芦苇那里显露无遗。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在它们面前,河水缓缓流淌,和时间相仿,毫不回返地离我们而去。

④立于冬寒中,褪去了生命的青葱鲜嫩,袒露的更是淡而有韵的风姿。我们的生命,要经过怎样的春夏,才能对霜寒处变不惊?像深秋初冬的芦苇一样有着内外兼修的淡然?

⑤于是,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宁和。走近一群无语的苇,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点去观察、拍照、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⑥沿着坡度倾斜的河滩下去,冬日的河水已经很浅了,得比夏日的丰水季节多走数十米才能走到渡船上,将那些土坡旁清瘦的芦苇丢在身后。不过,迎接你的,是对岸的一群水鸟,因为近水,显得更有生气。水中只有在冬季露出的浅滩上才有,水鸟们径直飞到苇丛里,或许会留下几个小而圆的蛋,没有人会惊动它们的宁静。

⑦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它们能称为花么?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⑧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如数家珍。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也就当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⑨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功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至少,不用枕窸窸窣窣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⑩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1.选文开头段引用关于芦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喜爱苇花的什么?

3.理解下列句子或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2)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查看答案

 

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

林中斌

①自从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之后,人类普遍相信“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弱者被消灭,强者活下来,并把他的基因传给后代;所以人类基本性格是自私的、暴力的、侵略的。

②近年来科学更进步了,却发现进化论的盲点。请看一则小故事。一位美国帅哥穆拉尼,哈佛大学毕业,开保时捷名车,在纽约华尔街创业,任广告公司总裁。某天,他在街头看到一位可怜的兔唇小孩,心中不忍;他介绍小孩去他的医生朋友那里整形,费用他付,事后他觉得自己从未如此快乐过。

③这个帅哥帮助兔唇小孩获得完美笑容上了瘾,从1991至1999年,他在纽约市成立慈善组织,再推广至全美及全世界,叫“笑容火车”;到2002年底,全球有75万裂唇和裂舌的儿童(遍布80个国家),已免费动手术开启了新的人生。穆拉尼的名言是:“你所能做的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

2006年,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乔纳森·海特在统计大量数据后,发现做义工、捐血、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比其他的人快乐。穆拉尼似乎不是个特例。无怪乎,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后,全美国一半的人捐款给海地,前往海地的美国旅客人数在灾后暴增,他们是去做义工清理灾区的。许多人还要在国内排很久的队才能轮到。

⑤2006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人类神经的乔治·莫尔和乔丹·克拉夫曼博士,应用扫描脑部的技术,发表突破性的论文:“当我们把别人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如捐钱助人之后,大脑负责享乐的中心会亮起来。”他们说:“我们想做好事的念头,源于脑部神经构造中早已埋伏的本能,而非仁义道德压制自私自利的结果。”

⑥其实,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威尔逊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人类“群体演化”的理论:“两个部落竞争,生存下来的部落战斗力强,因为族人团结、合作、有牺牲的精神;被消灭的部落战斗力弱,其族人倾向于内斗、猜忌、自私自利。”人类世代遗传下来的,除了竞争的天性以外,还有合作牺牲的精神,这是人类进化有别于其他动物之处。这一说法在当时备受批判;近年来心理学、社会学、神经学陆续的新发现,使得威尔逊终于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539期  有删改

1.第⑥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④自然段划线句中“在统计大量数据后”有什么表达效果?

3.通读全文,分析本文标题为什么给“自私”一词加引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

(1)诗人运用了哪种手法,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之。

李牧至,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②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令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败不胜,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③,破东胡,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便宜:指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方法或建议。②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③  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林胡”亦同。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数千人委之”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扶苏数谏故    B. 怪之矣

C. 土砾凸者为丘    D. 尉首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 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 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 ,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 李牧的战略战术,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赵王李牧                               ②如约               

③王之                                   ④林胡

4.请把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②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沙僧搀住一个,叫道:“二哥,你也搀住一个。”果然搀住,落下云头,径至草舍门外。

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二人一齐叫苦道:“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莫念!莫念!”那长老本心慈善,遂住了口不念,却也不认得真假。

请用一个小标题概括本选段涉及的故事情节。假行者最终被谁识破?假行者最终结局如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