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字词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清冽 箫索 辜负 坟墓 B. 恣雎...

下列各组字词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清冽  箫索  辜负  坟墓    B. 恣雎  叹惋 鄙夷  嗤笑

C. 安适  僻静  阴悔  悠然    D. 颧骨  伶俐  愕然 妖娆

 

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A有误,“ 箫索”的准确书写“萧索”,注意“清冽”的书写。B有误,“恣雎”的准确书写“恣睢”,注意“鄙夷”的书写。C有误,“阴悔”的准确书写“阴晦”,注意“悠然”的书写。D准确。注意“颧骨”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yǎn)      束(fù)      菜(bǔ)

B. 糊(mǒ)       谷(bǐ)      脚(huái)

C. (mǎng)     猪(quán)    怅(wǎng)

D. (kuàng)    本(shé)     什海( chà)

 

查看答案

对朋友的友情,对生活的期待,都需要我们用信任的目光去看待。

请以“我相信你一定来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②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入我到的洞口。

1.诗歌讲究炼字,对于诗文中空缺处要填人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中合适,你选择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                   (2)未复有能其奇者          

(3)怀民亦未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中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 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 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 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____”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句诗,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過到了一个老熟人。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蚀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 无可移易的存在!

1.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哪三件事? 请概括。

2.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C.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D.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3.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请简要分析他流泪的原因。

4.根据全文内容来概括“爸爸”的形象。

5.谈谈你对第8段画线句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