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1.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2.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4.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要概括两个老师的行为,且以老师为陈述对象。 2.试题分析:此题要读懂上下文。情节决定着心情的变化。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所以说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此题要联系具体语境答出人物的心情。 3.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运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把“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比喻为“永不凋零的花朵”,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比如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的情节,说明林老师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把文章中“   ”部分补充完整,填到下面的横线中。(写到原文中不得分)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3)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

答之

②余人各复至其家

③此中人

请重法以禁之

⑤自数年之后

(4)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问所从来,具答          B、忘路远近

C、上哂曰                  D、或请重法以禁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6)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_________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请你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画面描绘出来。

(2)尾联中“王孙”指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此地一为别,_____

(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_____

(3)山舞银蛇,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

(4)江山如此多娇,_____

(5)李白的《送友人》中,借马鸣表达无以言状的离别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里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

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 ④③②①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①⑤②③

 

查看答案

(2017年中考甘肃兰州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部分网络移动支付机构内控薄弱,出现了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

B. 因为只运货,不送人的原因,天舟一号被形象的称为“快递小哥”。

C. 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羊儿成群,为制作羊皮筏子提供了充足原料。

D. 食品谣言的存在,不仅是民众相关知识的贫乏,而是食品安全焦虑的体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