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赵丽宏的《说风雅》一文,完成小题。 ①何为风雅?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丰富着...

阅读赵丽宏的《说风雅》一文,完成小题。

①何为风雅?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丰富着这个词的内涵。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是一种风雅;羲之聚友兰亭,曲水流觞,斗酒吟诗,是一种风雅;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种风雅。

    ②风雅,和钱财贫富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清贫者,可能以他独特的方式显示出风雅来。烛火下读一卷旧书,陋室里养一盆幽兰,喧嚣中听一首名曲,只要会心用情,都不失为风雅之士。而有些腰缠万贯的富豪,尽管衣冠楚楚,名车代步,挥手间黄金钻石光芒夺目,然而他们的眉飞色舞和颐指气使,却和风雅沾不上一点边。

    ③风雅是心灵的需要,是精神的寄托,是情感的交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寻求。风雅的反义词和对立面,应该是粗俗和庸俗。一切没有修养,没有文化的行为,一切虚伪和夸张,一切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是粗俗和庸俗。

    ④附庸风雅,其实也是庸俗。附庸风雅的风雅,是装出来的,是把风雅像标贴一样贴在庸俗上的东西。譬如明明胸无点墨,平时也根本没有读书的兴致,却偏要在新装修的房子里辟出豪华的书房,高大书架上,摆满了精装的书籍——它们的功能,仅仅是用来装饰。再譬如,明明对艺术一窍不通,也并不喜欢,却常常故作优雅出入于和艺术有关的场所……

    ⑤不过,我还是要为“附庸风雅”说几句好话。附庸风雅,是因为知道风雅是好东西,知道和风雅沾边能提高做人的层次,也可能赢得别人尊重,所以愿意花力气去追求风雅。这总比沉迷于粗俗和庸俗好,比拒绝排斥风雅好,“附庸”的时间长了,也许会真的风雅起来。 

    ⑥风雅与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城市,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城市建设发展了,如果不考虑文化建设,不考虑提高人的精神文明水平,那么,这个城市再繁华,再热闹,再高楼林立,再科技发达,它也可能是贫瘠的、荒蛮的、落后的。德国战败后,德国的城市大多都被炮火炸为一片废墟。饥寒交迫的德国人在重建他们的城市时,最先考虑的,竟然是音乐厅和歌剧院,市民们饿着肚皮,为修建歌剧院义务劳动。这种对风雅的追求,可以说是深入到了血液和骨髓之中。有着这样素养和精神的民族,未来的前景是不可能黯淡的。

    ⑦风雅,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少距离呢?城市里的绿地越来越多,水泥高楼间也有了鸟语花香;人们对美和个性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从建筑的式样,到人们身上的服饰;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多,艺术展演的信息雪片般地飘飞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书展人头涌动,书香在年轻人的手中传递……说我们的生活已经是风雅的生活,为时尚早,粗俗和庸俗还随处可见。然而,追求风雅已经渐成风气,这应该让人欣慰。

    ⑧愿更多的人风雅起来,愿我们的生活一天天风雅起来。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简要说说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认为,④⑤两段删去不影响文章的论述效果,你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1.我们要让自己和我们的生活风雅起来。(生活中,我们要追求风雅。) 2.首先指出人和城市风雅的道理是一样的,接着从反面论述城市发展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然后举德国战后重建优先建设音乐厅和歌剧院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强调拥有文明、风雅素养的民族未来一定美好。 3.删去④⑤两段会影响文章的论述效果。这两段论述了附庸风雅的庸俗性及转变为风雅的可能性,紧承第③段对风雅对立面的论述,也照应了第⑦段“粗俗和庸俗还随处可见”一句。现实针对性强,更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让自己和我们的生活风雅起来”的中心论点。如果删去,就没有以上效果。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从“愿更多的人风雅起来,愿我们的生活一天天风雅起来”可知文章的中心论点应为:要让自己和我们的生活风雅起来。 2.本题主要考查了论证思路问题,需要细读第六段,明确这个语段的分层,然后分析每一层,可以从论证方法入手,最后用标志性词语组织语言答题即可。如:首先指出人和城市风雅的道理是一样的,接着反面论述,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强调风雅对城市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本题考查的是语段能不能删去的问题,这类题答案一般为不能删。首先表明自己鲜明的观点,然后根据语段论述的内容,以及语段的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分析不能删去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后面小题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既而弥月不_____________

三月 ______________

③而吾亭 _____________

今天不遗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固以怪之矣    B. 以啮人,无御之者    C. 不以物喜    D. 祭以尉首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岑参的《山房春事二首》,完成下列各题。

其一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①,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

梁园②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①衣桁(héng):又称衣架,挂衣服的横木。②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中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1.诗中暗用陈后主《后庭花》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中都有一个“乱”字,试分析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3.简要赏析“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两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九年级某班围绕气象物候知识举行一次专题讨论会,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不少同学发现动物的行为异常与天气变化有关。你能再补写一则这样的谚语吗?

示例一:泥鳅跳,雨来到。

示例二: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从熟悉的诗歌中摘抄一句含有物候现象的诗句,找出其中的物候现象并分析物候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你的同学小强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甲:“举行这种游戏时往往发生致命的意外事件,过去发生过的许多不幸事件都有记录。我亲眼见过两三个候补人员跌断了胳膊和腿……”;“另外还有一种游戏,是在特别重大的节日专门表演给皇帝、皇后和首相看的……”

乙:这种发明还有一大好处:它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都可以通晓的共同语言,因为各国的货物、器具大体相同或者类似,所以它们的用途就很容易了解。这样,驻外大使尽管完全不懂外国语言也有资格和外国的亲王、大臣打交道。

上文中的“这种游戏”、“还有一种游戏”、“这种发明”分别指什么? 这种发明的另外的好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格列佛游记》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格列佛在最后一次航海奇遇中,接触了两种不可思议的动物:有美德有理性的慧骃,丑陋而邪恶的耶胡

B、《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手段和寓言讽刺的笔法,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做了痛快淋漓的鞭挞。

C、格列佛所乘航海船遇到强烈风暴,船被撞毁,格列佛逃亡的救生艇又被大风吹翻,格列佛随风和潮汐幸运地漂移到了大人国。

D、《格列佛游记》中有许多荒诞的故事。在飞岛国,如果人民抗缴税收,国王就把飞岛停在他们的头上,剥夺他们享受雨水和阳光的权利。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法不阿贵,_____________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______________,恒兀兀以穷年。

《岳阳楼记》中既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_____,________。”

⑥《桃花源记》中,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世外桃源中老人小孩和谐幸福的生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