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 )于不肖①,( )于大恶,( )于刑辟②,( )于故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之,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司马光《家范》)
【注释】①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②刑辟:刑法,刑罚。
1.依次填入上面选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陷 沦 归 入 B. 陷 入 沦 归
C. 沦 陷 入 归 D. 沦 归 陷 入
2.下面语言材料的内涵,与上文主旨接近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言行。
B. 《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C. 《战国策》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是说为人父母者,都要为孩子做长远打算,多让孩子经受磨炼,方能让他们处于不败之地。
D. 张岱《课儿读》中“平时弗用功,自到临期悔”强调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下列句子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B. “安求其能千里也?”一个反诘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
C.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句凝聚着木兰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
D.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远近两种视角,写了高山流水两种风物,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B.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叫别人困难。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奔:飞奔的马
B. 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辟:精辟
C.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狱:案件
D. 媵人持汤沃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汤:热水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B. 凄神寒骨,悄(qiāo)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C. 朝服衣冠,窥(kuǐ)镜(《邹忌讽齐王纳谏》)
D. 无案牍(dū)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月18日晚,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立时引爆话题。《朗读者》受追捧,正如该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言:“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朗读都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承精神的最好手段。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应不求。”“朗读”、“者”、“情感纽带”是《朗读者》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每期精选一个主题词,通过嘉宾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的精美文字,在朗读中体味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从而展现人生之美。
现代化的中国,是多元且丰富的,《朗读者》之类节目出现的意义不仅是给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清流,让电视荧屏避免流于同质化的庸俗战争,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质——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伴随着节目《朗读者》的开播,其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在多个城市街头出现,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与参与。每位朗读者可以在亭子里录制一段属于自己的画面,而这些都有可能被剪辑到节目当中,分享给全国观众。
西安市民许女士说:“我想把龙应台的一篇《目送》送给我亲爱的儿子,因为去年九月的时候他上了幼儿园,送他去幼儿园后,我读了《目送》,这篇文章中有段文字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想把这篇文章送给我儿子,让他在成长的路上更好地成长。”
这样的活动对于城市人来说既新鲜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文化意义:在阅读中感受文字;在文字中感悟生活;在朗读中抒发情感。文字成了唯一的纽带,声音成了最好的聚合,不求字正腔圆,但求情真意切,在平静的朗读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
(有删改)
1.根据选文的前两段,概述《朗读者》节目走红的原因。
2.如果你走进“朗读亭”,你会为谁朗读,朗读怎样的篇章呢?请完成下面内容,分享你的朗读设想。
我朗读的篇章是:《_____________》(的片段)
我想把以上篇章朗读给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