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 在心间流淌 (2)人生何处不相逢。与他人相...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               在心间流淌

(2)人生何处不相逢。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相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择题目(1)的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选择题目(2)的请另拟题目作文。

②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努力做到有新意。

③篇幅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真情在心间流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责任是我的欢颜,你的错误是我的呜咽,你的无措是我的漠然,你的安慰是我的成长。而你的,你的小心翼翼,你的莫名泪流,你的得意狡黠,便都是因为我。你的真情,绵如流水,在我心间,涓涓流淌。 流水,是那么柔软,又是那么敏感。她心里自卑的小秘密藏得很深,仿佛吹口气都会露出半角,她自知没有大海的蔚蓝宽阔,没有长江的恢弘壮丽,所以生怕她怀中的小鱼因为嫌弃她不够澄澈而甩尾游走。 那是不是因为这样,我亲爱的妈妈,你才会在不小心看到我和一群同学嬉笑打闹过来时,悄悄地把自己,藏匿在那个灰暗的角落里,却又忍不住探头去张望,才露出如释重负的笑。 你多怕因为自己的不够美丽,不够端庄而使我在同学面前丢面子,甚至害怕自己眼角的一丝皱纹,手指甲里的一寸泥垢,会让我抬不起头。于是你宁愿在角落里,悄悄地笑。 流水,是那么温暖,又是那么绵长。她愿意用尽自己全身的力量,温柔包裹怀里的小鱼,给她铺天盖地的温暖,给她最透明绵长的爱。流水不能激起千层浪,流水只能陪着小鱼笑,陪着小鱼哭。 尽管流水哭起来,小鱼也看不到。 于是,妈妈,你在工作上烦心,也要撑起满面的笑,让我感觉你过得很好。你切菜时不小心切到自己,也要用完好的手盖住我的眼,温润的触觉让我忘了为你惊慌。就连姥姥生病,你去探望,深夜风尘仆仆归来,也会用那样一双温柔的眼睛看着我,尽管那里面红血丝突兀得都要滴出来,你还是声音柔软对我道:“我还好。” 似乎因为你是妈妈,你便失去了悲伤和哭泣的权利,你便放弃了埋怨和柔弱的机会。 你只能不停对我好,用你的情慢慢地、极尽细致地将我包裹,仿佛这样,才配得上妈妈的称号。只是,只是你总忘了,对自己好一点。传说鱼只有七秒的记忆。所以小鱼每次的新生,一双眼看到的都是流水将它小心翼翼地环抱。小鱼对她咧嘴笑,她眼波温柔,粼粼闪烁。 【解析】(1)该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尽管前面没有提示性语句,但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以“ 在心间流淌”为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个题目里可填的词语有“幸福”“爱”等,得通过描写一件有关幸福、爱的事情来体现,“心间”重在体会。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析】 写一件关于幸福或者爱的事,而且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此作文题目,建议写记叙文,不提倡写议论文。因为题目里有“心间”这个词语,要写到心理体会,所以心理描写是不能少的,而且最好是有一个专门的段落来写心理描写。 (2)这是一道话题作文,前面有一句十分有哲理的话,能够帮我们打开思路。相逢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的遇见。相逢,是指双方或者多方的遇见。相逢的一方,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我们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来相逢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是让自己欣赏到了一幕美景,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或者是对某人某物多了新的认知等。选材还是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为佳。比如,选择与亲人朋友的相逢,书写一段感人的真情;选择与书籍相逢,书写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新认知;选择与风景相逢,带领读者一起体会风景的美丽以及从此引发出的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描绘作者借酒消愁的情景。作者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 感受到的并不是欢乐,而是无法排遣的寂寞与惆怅。

B.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C. 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 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词人巧妙运用典故,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富有表现力。

2.请你自选角度,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查看答案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溪而渔(在……旁边)

B. 行六七里(山上)                       泻出两峰之间(从)

C.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筹交错(酒杯)

D. 之者谁?(命名)                       四时景不同(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是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B.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C. “太守醉”的原因是山水之美和与民同乐,其中“山水之美”是主要原因。

D. 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字,第四段中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层层推进,来展现太守之乐。

4.文章除了山水之乐外,还写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⑴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⑵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事》,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教“我”磨面做饼→_____________→灾荒年做出艾叶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⑴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⑵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湖从古著羁臣。(陆游《哀郢二首(其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道是身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3)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4)《游山西村》中暗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意境新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