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诗歌鉴赏 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小题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

诗歌鉴赏

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小题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 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 《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面给人留下了更生动、鲜明的印象。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A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在常见的表现手法中,托物起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诗句中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注意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特别是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2.试题分析:《蒹葭》和《关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关雎》长于叙事,而《蒹葭》则没有明确的故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游览武夷山,最美最qiè(    )意的,莫过于在九曲溪中漂流。九曲溪,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因水绕山行折成九曲而得名。九曲溪自上而下有九道河湾,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溪水有时如镜,竹筏轻荡溪水有时湍急,浪花飞溅。当你乘坐古朴竹筏漂流而下,抬头可观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嬉浪花。那种yōu(    )然,那种闲情,那种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感受油然而生。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iè______            yōu______

(2)根据语境,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加点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正确语句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月下独酌》)

(2)公曰:“ _____________,虽不能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4) 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登楼》)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6)《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

(8)永结无情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月下独酌》)

 

查看答案

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请以“流淌在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

(1)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同学们,你们做过饭吗?或者制作过模型、修过自行车吗?试就你某次动手的经历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好文章是“憋”出来的》,完成下列小题。

好文章是“憋”出来的

①好文章都是“憋”出来的——可以说是世界上一切好文章创作的共同规律,概莫能外。所谓“憋”字,据笔者管见,至少有熬、悟、磨三层意思。

②先说“熬”,任何文章创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出精品佳作,历史上“熬”出好作品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就是“二十年媳妇熬成婆”的道理。真正好的文章,还是要靠时间去漫漫“熬”,靠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去努力。相反,那些在文章创作上偷工减料,投机取巧,走捷径,都只能出次品、赝品、废品,出世快湮没也快。

③“憋”字还有“悟”的意思。文章创作中的“熬”,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消耗时光;也不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而是“熬”中有“悟”。通常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后,突然开悟、醒悟、恍然大悟,创作灵感如同春潮滚动,汹涌澎湃,好的作品,传世佳作,往往就会在这时候问世。苏轼因“乌台案”屡被贬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几经磨难。世态炎凉让他满腔郁闷,生活困顿让他倍受煎熬,这一切都让他“憋”得受不了。这时,他来到赤壁古战场凭今吊古,看大江东去,“遥想公瑾当年”,喜怒哀乐顿时忘怀,浩然之气充沛于胸,不由豁然开朗,参透人生真谛。于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喷薄而出,前后《赤壁赋》惊艳问世,他一生最好的作品就在流放地湖北黄州“憋”出来了。

④“憋”字也有“磨”的意思。此处的“磨”,绝非磨磨蹭蹭之意,而是反复打磨、细心修改。古人说:“书读百遍,精义自见。”同样道理,好的文章,也需要花时间反复修改,耐心打磨,方可大放异彩。左思写《三都赋》,“磨”了十年,修改无数,殚精竭虑,苦心孤诣,结果是“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是在“磨”,“磨”的结果,《红楼梦》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至今无人逾越的高峰。

⑤“憋”,又好似酿酒厂的原料发酵,拳击手赛前的积蓄力量,军队战前的厉兵秣马,“憋”到火候了,“憋”到时间了,“憋”足气势了,后边的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写文章“熬”“悟”“磨”的具体含义(每处12字以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