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奢:赵括之父。    ②难:驳倒。    ③赵:赵国。

    ④白起:秦国将领    ⑤坑(kēng):活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二石兽沉焉        (2)河中失石

(3)问奢其            (4)悉约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佯败走,而绝其粮道。

3.下列四幅图中,最接近“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图示选项是(    )

A. ③④①    B. ②④①    C. ③④②    D. ②④③

4.这两则故事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1)一起(2)但凡、凡是(3)原因 (4)重新 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假装败退逃走,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 3.A 4.做任何事情,都要理论联系实践,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毫无意义。 【解析】(甲)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 (乙)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 (甲)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都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论。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乙)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杀死,并把尸体堆积起来。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识记“并(一起)、故(原因)、更(重新)”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佯”,假装;“走”,逃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原文填空。

(1)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2)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4)在《登飞来峰》中,表达了作者有远大抱负,不畏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诗文都出自唐代作家的一项是(    )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①春天的青岛之海,是美的。

②当寂静的树林悄悄朦胧出一层鹅黄,当天真的燕子开始娇羞地呢喃,青岛之海,便以她耀眼的天姿国色,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人。

③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之中,大海如同一册被打开的浅蓝色的诗集,无边无垠,一片蔚蓝。那天使般翔飞的海鸥,是诗行;那蝶翅般竞发的船只,是诗行;那自由自在、缓缓涌动的波浪,是诗行;那于阳光下湛蓝的浪丛辐射出的斑斓的光束,更是诗行……这一行行绝美的诗句,怎不令游人频频驻足,一咏三叹?

A. 选文第②段中的“娇羞地呢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初春时青岛之海的天真与娇羞。

B. 作者把“大海”比喻成“被打开的浅蓝色的诗集”,生动地写出了在春风的吹拂下,蔚蓝色的大海广阔无边的景象。

C. 作者反复运用“那……,是诗行”的句式,强调了海面上海鸥翔飞、船只竞发、波浪涌动、光束斑斓的绝美景象带给人的美好感受。

D. 结尾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里青岛之海的绝美景象的强烈的赞叹之情。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语意表达无误的一项是(    )

A. 在王老师面前,林森同学厉声说道:“你们不知道我姓谁吗?”

B. 在赵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使我迅速地成长起来了。

C. 这位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的关注。

D. 父亲已经走了,但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时萦绕在我的耳畔。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 ②①④③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④①    D. ①④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