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B.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
C. 《孙权劝学》选自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纪传体史书。
D. 《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现代女作家萧红,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②他为核物理研究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62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③有一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④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A. ③⑤①②④ B. ④②①③⑤ C. ②④③⑤① D. ③⑤②①④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 如今,年轻人喜欢上网购物,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到“淘宝一族”。
C. 《金色花》这篇散文诗的作者是泰戈尔写的。
D. 很多人热衷于用微博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乐此不疲。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诸葛亮的一生。
B. “冷血护工”虐待养老院老人的事件曝光后,社会各界群众义愤填膺。
C. 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D. 我国大江南北分布着众多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奇绝的黄山、秀丽的庐山……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地核:
蜕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 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 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 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 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大陆漂移
人类在古代就(甲)“地可动山可摇”。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 懂得 提出 出现 参照
B. 发现 创立 形成 参照
C. 发现 提出 形成 结合
D. 懂得 创立 出现 结合
2.“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
A. 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 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 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 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4.本文拟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