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楷和行楷将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
|
|
|
|
|
|
|
|
|
|
|
|
|
|
以“寒冬的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 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___________________
(2)赏赐百千强___________________
(3)愿驰千里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郭相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4.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木兰诗》的繁简处理
东至之旅
徐 赟
①江南东至,风水宝地,改革开放之初被誉为“小上海”。这是我从叔叔来信中得知的,因而激起向往之情。
②1985年4月,我去安庆办事,事后直奔东至。轮船刚过江心,就感觉清爽。一过大渡口,更觉空气湿润,鸟语花香。到了东至县城,果然四面环山,一条河流缓缓流淌,小盆地中山清水秀,温馨舒适。叔叔说:“你第一次来,明天我当向导,带你到处走走。”婶娘也赶紧说:“隔江渡水的,难得来一次。”叔叔就打电话给他三个儿女,说起行程安排。我为长辈的盛情所感动,就有了这次难忘的东至之旅。【A】
③那次,第一站到东流。叔叔是离休干部、伤残军人,在车站售票口掏出证件,可以优先买票。叔叔1米75的身高,四方脸,黑头发,高平头,身板硬朗,声音洪亮,炯炯有神的眼睛,吐露出慈爱。他1930年生于潜山县,1946年参加解放军,在南京军区坦克营。1970年从安庆国营皖河农场下放到东至县。从此,东至就成了他第二故乡。
④车上,叔叔说,东流取北宋黄庭坚“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诗句而得名。晋代属彭泽县,陶渊明曾隐居东流艺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早在明代,东流便为皖江南岸最繁盛的地区,东流镇原为东流县的县城。后来,东流县与至德县合并为东至县。叔叔如数家珍,更增加了我的游兴。【B】
⑤到了东流针织厂,叔叔的儿和媳,也就是我的堂兄嫂,都在厂里上班。他们带我参观了厂区,又到东流老街散步。驻足长江岸边,看江水奔流,河湖交织,港口密集。叔叔说,东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曾国藩就驻扎在东流大营,最终攻破了安庆城里的太平天国大军。夜里,我迟迟不能入睡,望着窗外的月光,依然沉浸在对东流古镇的遐思中。
⑥第二站是香隅。叔叔的大女儿在香隅供销社上班。姐姐水灵秀气,声音甜甜的,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与我们攀谈。她对老家问长问短,我都一一回答。叔叔说,香隅镇被誉为八百里皖江南岸之首镇。因其驻地香隅畈而得名。香隅畈以盛产虾米而号称“虾米畈”,后因其为香山之一隅而得名。【C】
⑦多年后,我去望江县华阳镇参加一个会议,镇长致辞说,华阳镇与鱼米之乡的东至香隅镇隔江相望,再次勾起我对香隅的印象。
⑧第三站是官港。叔叔的小女儿在工商部门上班。当时官港工商所是租借的一户民房,办公条件艰苦。堂屋里一张大桌子,所里全体人员与我们共进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其乐融融。妹妹得山水之灵气,写的散文清新秀丽,时见报端。她说官港名字的来历,是山下的村巷都座落在尧渡河和龙泉河支流的分水岭上,正如民谣“两边哗哗响,中间是干港”所云,称为“干港”,由于这一带方言“干”与“官”读音相同,于是被称为“官港”。翌日,他们陪我去周边玩了不少地方。
⑨崇山峻岭,一条公路向南延伸。叔叔指着那条公路说,向南就是昭潭,与景德镇接壤,也是安徽版图上一块伸到江西境内的最前端。【D】妹婿也是军人出身,不但风趣地向老“首长”行了个军礼,还执意要带我去昭潭玩。我说以后有机会才去,可至今还只能在地图上向往那个神奇的皖赣交界处。
⑩后来,在叔叔80岁、85岁寿辰的时候,我们都去祝寿。叔叔老年做过心脏手术,不宜激动,但老家来人,他情不自禁,高兴不已,提前几天就不断念叨。他摆放各种水果要我们逐一品尝,向我们介绍东至县城的巨大变化;离开时,他亲自送到路边车旁,还非要我们带上东至茶叶等土特产。
⑪30年日月如梭,叔叔那次带我的东至之旅,实为我人生中一次最珍贵的大自然之旅,也是最美好的亲情之旅。
1.若将本文题目改为“故乡情结”行不行?为什么?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若将其中“身板硬朗”改为“英俊挺拔”行不行?为什么?
3.第④段中写了黄庭坚的诗句和陶渊明的诗句,二者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4.下列句子是原文中抽出来的,如放回原处,请选择应该放到合适的位置( )
叔叔如数家珍,更增加了我的游兴。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5.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要嘲笑他
彭育彩
石冲村是个偏僻的小山村,镇里决定在村里修一条二级公路。为了征地修路,我和罗姐带上一大捆标语去做宣传工作。途中,标语不小心散落一地。来了两个学生娃,三下五除二帮我们拾起了标语。我拿出5元钱和一包蛋黄派,感谢这两个学生娃。我问其中一个学生娃,是愿意要5元钱还是愿意要一包蛋黄派,这个学生娃选择了要一包蛋黄派。我嘲笑他:“你真是笨得可爱,5元钱可以买两包蛋黄派了。”罗姐对我摆摆手说:“不要嘲笑他。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三十年前,石冲村有个小孩,名叫李贵宝。小眼睛,大鼻子,厚嘴唇,黑皮肤,像极了非洲小难民,左邻右舍都喊他丑宝。
上学前班时,数学老师提问丑宝:“2加1等于多少?”于是,丑宝脱口而出:“等于21。”丑宝还没有学到10位数,还不知道21应该念做二十一,因此,丑宝就将“21”念成了二一。丑宝回答完毕,同学们大声嘲笑他。老师说:“李贵宝,2加1等于3,你竟也不知道,真是个猪头宝!”丑宝羞愧极了。从此,猪头宝的绰号叫响了。猪头宝渐渐变得胆怯而自卑。
初一时,学到《愚公移山》一课,语文老师在学完课文后,叫同学们谈谈读后感。叫到猪头宝时,猪头宝答道:“愚公拼老命移山,是不自量力。明智的选择,是把家搬到山外。”“猪头宝的主意不错!”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老师却将脸一板:“起什么哄?李贵宝,主席的写作目的,你到底弄明白没有?也难怪,别人会叫你猪头宝。”老师的话,像一把闪着寒光的利剑,刺疼了猪头宝的心。猪头宝的泪,流了下来。
从这以后,猪头宝的嘴像被谁封了一块胶布。他的成绩,一落千丈。再后来,连他的父母也默认他是猪头宝了。
初三时,新来了一位化学老师,这化学老师,说起话来,柔声细气的。同学们都很喜欢亲近她。有一次,讲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化学老师问:“用手将泥团揉碎成泥尘,是什么变化?”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物理变化。”
化学老师点点头,接着问:“用稀盐酸冲洗卫生间里的污垢,是什么变化?”
又是一片整齐的声音:“物理变化。”
化学老师望着同学们,皱了皱眉头。
猪头宝举手:“是化学变化。”
化学老师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猪头宝有些得意:“同学们说是物理变化时,老师的眼睛告诉我,他们的回答是错误的。”
化学老师显得很高兴:“不错!很细心!要学好化学,就必须多观察,勤思考。” 猪头宝从来没有听到过老师的表扬,望着化学老师,猪头宝咧开厚嘴唇,嘿嘿地想笑。谁知嘴角牵动了两下,泪却流了下来。
化学老师说:“李贵宝,我发现你真的很聪明!你是珍宝!你要相信自己!”
化学老师的鼓励,就像一抹晨曦,驱散了猪头宝心中的阴霾。猪头宝的成绩,从倒数到中等,最后冲进了学校前10名。高中毕业时,猪头宝顺利地考上了一所全国重点化工大学。如今,没有谁再叫李贵宝为猪头宝了。信华化工科研所的全体职员,都亲切地尊称他为李所长。
罗姐告诉我,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化学老师。罗姐觉得,不管是什么人,他对任何事物的任何看法,都是自有他的道理的,我们千万不要嘲笑他。不信,可以找刚才那个要一包蛋黄派的学生娃来验证一下。正好,那个学生娃还在山路上学骑自行车,我把他叫过来,问他刚才选择要一包蛋黄派的原因。他认真地对我说,蛋黄派要到镇上才能买得到,从石冲村出到镇上,5元钱还不够车费呢!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嘲笑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任何看法了。
1.小说里李贵宝的绰号有哪些变化?有什么用意?
2.小说主体部分所述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文中画线的句子,李贵宝凭老师的眼神来猜测答案,请你评价一下这种学习方法。
4.小说首尾呼应,体现在哪些情节上?
5.最后一段里连用三个“任何”,有什么作用?
围绕这次活动,某同学拟写了下面一则材料,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A】日军攻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大肆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遇难者大约30万人左右。这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痛,也把日本侵略者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面对大量无可辩驳的物证和史料,日本右翼分子却一再歪曲和否认历史,甚至称南京大屠杀是“伪造的谎言”。【B】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绝不能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①【A】句有语病,应将“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删去。
②【B】句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