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①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②商女:卖唱的歌女。③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1.诗中用一个“______”字写出了秦淮河两岸的夜景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首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了铺垫。

B. 诗中描绘了秦淮河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着诗人的忧愁和伤感之情。

C. 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 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这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们的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伤时伤世之感。

 

1.笼近酒家 2.D 【解析】 1.试题分析:诗歌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描写青的烟雾和惨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和细沙。用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夜泊秦淮近酒家”是叙事,点明夜泊地点——酒家,并由 “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 2.试题分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所以D项赏析错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洗脚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多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多少。

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

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chà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

一切似乎都轻松了,他去井边打水,兑上热水,调好水温,然后端到父亲的身边,父亲已经脱好自己的鞋袜,像一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

他忙把水送到父亲的脚边,父亲的脚放在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chù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想:【甲】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乙】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

“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

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1.写出下列词语:

chà______异    chù______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文中前两处画线句一再写到“他”感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

4.文中【甲】【乙】两段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是什么?

5.选文以“洗脚”为题有什么好处?

6.对文章最后小节中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的画波浪线句,有读者认为写得很好,有读者认为是多余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皇帝的新装

①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②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④“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⑤“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⑥“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称赞”指的是什么?

2.文章第段画线的句子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

3.作者借一个孩子的口说出真话,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皇帝已经知道了真相,可他仍然坚持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这反映了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5.“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这句话说明(    )

A. 皇帝不相信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

B. 皇帝和老百姓一样,开始觉悟了。

C. 皇帝外强中干,害怕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

D. 皇帝内心空虚和恐慌,因此他“有点儿发抖”,同时他虽然意识到上了当,但为了维护权威而不愿承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犬坐于前    B.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屠自后断其______

(2)而两狼之并如故:______

(2)其一坐于前:______

(4)一狼其中: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空。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2)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6)《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唤醒“征人”思乡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峨眉山月歌》中抒发作者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良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9)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一改往日悲秋基调,表现诗人凌云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11)《观沧海》中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行者辞了灵吉,驾筋斗云,径返翠云山,顷刻而至。使铁棒打着洞门叫道:“开门,开门!老孙来借扇子使使哩!”慌得那门里女童即忙来报:“奶奶,借扇子的又来了!”罗刹闻言,心中悚惧道:“这泼猴真有本事!我的宝贝,扇着人,要去八万四千里方能停止;他怎么才吹去就回来也?这番等我一连扇他两三扇,教他找不着归路!”急纵身,结束整齐,双手提剑,走出门来道:“孙行者!你不怕我,又来寻死!”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

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_______的小说《_______》中的片段,这一章节主要情节讲:_______。文中的“罗刹”指的是: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