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韩吉辰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韩吉辰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华南地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在我们追随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有人想不通:热空气上升,高空离太阳又近,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的。太阳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热,再由地面去加热空气,因此气温的变化,取决于距离地面(热源)的高低。一般在对流层,每上升 100米,气温要降低0.6℃,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5期)

1.文章引用朱自清散文《春》中的语句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2.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⑥⑦段,选出对两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 春天从来不到高山驻足,春天到达海边的时间较晚,这是高山和海滨成为避暑胜地的根本原因。

B. 热空气上升,高空高太阳又近,所以气温应该随地势升高而增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C. 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而是先把地面烤热,所以空气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距离地面的高度。

D. 春天迟到海边的原因是有两个:一是海水温度变化较慢;二是海风吹来吹去,影响气温。

 

1.一是引出说明的内容,二是用文学语言,增加说明的生动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春天的标准春天的行程 3.A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说明文语段的作用的分析,因为分析的是开头的作用,所以可能是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因为引用的是优美的散文,所以可以使说明文更加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第③段“春天的科学标准”,第④段“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第⑥段“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提取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第⑥段“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第⑦段“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与A项的说法不相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宫妇左右莫不王。   _________

⑵由此观之,王之甚矣。。_______________

⑶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映丽。    后狼止前狼又至。

B. 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无丝竹乱耳。

C. 王曰:“善。”下令            问今时何世,不知有汉。

D. 此所谓战胜朝廷                箕畚运渤海之尾者

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 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 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 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5.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

 

查看答案

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下列小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话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查看答案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真实的付出,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着的:在商界,你付出智慧,你会发现财富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在感情中,你付出真诚,你会发现友谊的大门是虚掩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将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部分改为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双重否定式排比句。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朗读,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⑶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破阵子》)

⑷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⑸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