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但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铁耙     _____               (2)于沙上      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遂反溯流逆上矣。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

4.文章中那一句话揭示了文章说明的道理?

 

1.拖埋没 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3.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湮:埋没。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物理:事物的道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岁月是个奇怪的魔法师

①我人生中第一个“那一天”,在我15岁时清晰起来。

②那一年,我读初三,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在我父亲单位的子弟中学那片不大的天地里,我从未觉得有什么事情是重要到需要争取,需要珍惜,于是放任自己的懒惰走在“坏学生”的流金岁月中。

③5月到来,离高考越来越近,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未来似乎仅仅局限于这个巴掌大的小城,在这里,我是女王。

④那是晴朗的一天,早晨起床,我在脸上抹了一层永芳美容膏,还偷偷用了姐姐的紫罗兰香粉,马尾辫上又绑了一条紫色的丝带。做完这些,赶到学校,早读已经开始,班级门口站着一位迟到的同学,我推了他一把,说:“进去啊。”

⑤班主任忽然怒吼道:“谁让你进来的?你进去,你,出来!”

⑥她站在我们面前,侧身将刚才站在门口的同学让进了教室,却将我驱赶至走廊上。

⑦大约站了10分钟,班主任出来了。她将近50岁,在我眼里已是老态龙钟。

⑧“你如果在脸上少抹点白面,肯定不会迟到。”只有女人对女人的讥讽才会如此尖利、准确,直达内心。

⑨“你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上课除了睡觉就是跟同桌男生聊天,还趴在桌子上聊,你直接把桌子搬回你家炕头算了。”她的讥讽变得更加明确,声道也提高了。原本空空荡荡得走廊上,如蘑菇般地冒出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隔壁班的老师甚至直接冲出来一探究竟。那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历史老师,刚刚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她的父亲和我的父亲是老乡兼好友。

⑩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时光的残酷。它一分一秒、小心翼翼地淌过这条走廊,无论我如何祈求,都不愿意快走半步。当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于,下自习的下课铃响了,我被允许走进教室。同学们嘻嘻哈哈地打闹,似乎没人注意我,而这份不被注意更加刺痛了我,让我觉得因为某种缘故被孤立了。

那一天之后,我带着对一个将我的自尊扔在地上踩碎的老女人的愤怒,开始发愤图强。我读一本本书,做一道道练习题,将落在地上如烂葡萄般的自尊,一粒一粒重新捡起——在它们尚未被践踏之前,我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是存在的。

我中考的成绩相当不错。“浪子回头”与“黑马”这两个词,在我毕业多年之后,还被那所学校的老师用于激励那些不求上进的学弟学妹。

那一天拯救了我,它唤醒了我的羞耻心,在以后的岁月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这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然而,我却一直没有机会告诉班主任老师。后来的偶遇,她总是显得局促而尴尬,使我没办法开口。

 岁月是个奇怪的魔法师,温情的一天可能是后来悲剧的开端,而被伤害的那一天,在日后无数次的回忆中,变得越来越温暖。尤其是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被狠狠地伤害一次往往比被狠狠地爱一次更有意义,因为年龄所造就的肤浅,决定了我们对于爱总是熟视无睹,而伤害,抵达的恰恰是我们一次次逃避却并不自知的内心。

 “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路过,另一天还是路过……”许巍在歌里唱。如果每一天都在路过,注定只有少数人的路过会留下印记。

1.阅读全文,分析“我”为什么对15岁的“那一天”会印象深刻?

2.品读第⑨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人物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3.阅读第⑩段,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写“我”当时的心情。

4.阅读第段,在文中作者说“那一天”既是“伤害”又是“温暖”是否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风筝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做儿女的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数。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便是算数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的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想来母亲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这回倒真让我心下一动,之后不久,闲来无事,我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的及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⑥再后来,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 ,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接到这封信,我忽然有一种帐然若失的感觉,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下来,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需再有什么怨言了。

⑦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都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开始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英语没管好,画画的天赋也管没了。倒是那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久挣不断线的。

1.选文第②~⑤段写了妈妈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况。

2.选文以“风筝”为题,有什么好处?

3.品读第①段和③段,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廖是一名刚踏进社会的“90后”大学生,在营销策划公司工作,拼文案、写策划成为她的家常便饭。“写文案的时候,想写得‘高大上’一点儿,但是常常找不到理想的词,最后只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却削弱了我要的那种表达效果。”她说。据调查,此现象较为普遍。

材料二:键盘打字取代了手写,拼音输入法让字形模糊化,不需记忆字形就能打字交流,导致手生。目前高校“失写症”现象很严重,学生们用电子笔记、拷贝课件、手机拍照等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写笔记,考试时的潦草字迹和连篇错字,常令老师们叫苦不迭。

材料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期举办的网络----“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对此,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音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个契机,能够鼓励国人更多地阅读一些古代典范书籍。他建议民众从《古今观止》读起,阅读一些在汉语发展史上做过重大贡献的作家作品,以丰富语言知识储备和积累。

(1)依据材料,说说当下民众在汉字运用与书写上的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说说出现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请探究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根本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游时,经历了很多险情,请概括出4次险情。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是这一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勃勃生机,正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名句填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