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湖南衡阳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016年湘江马拉松赛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约2000余名选手冒雨参赛。(来源:学#科#网)
B. 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C. “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要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而是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D. 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70多年过去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击队之歌》一响起,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形象仍然生动地浮现在人们眼前。
B. 据统计,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发现健在的抗战老兵有近万人,而且大部分都已风烛残年。
C. 为迎接“9·3抗战胜利70周年”的到来,各阅兵仪仗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训练。
D. 牡丹节期间,菏泽牡丹园内,牡丹盛开,百花斗艳,游人鳞次栉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 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阳关雪》)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画线的字注音。
步lǚ _______ 执 袂 _________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感时花溅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
(3)会当凌绝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家新燕啄春泥。
(5)五岭逶迤腾细浪, 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世浮沉雨打萍。
(7)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有灵犀一点通。
(8)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学完《孙权劝学》一文后,遵义某校七年级(6)班决定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针对以下发言,给在场的校长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得体。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向校长提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将在4月25日开展读书分享会,但张伟因要参加书法比赛而无法参与本次活动,他打电话向班主任陈老师请假一天,他该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 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忝:不要辱没。忝: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
(3)然今遣汝者 ) (4)力改故习(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上看又有何不同?
写作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上:【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