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说的是越是境况不佳时,越...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说的是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身上。古语说得好:“无度不丈夫。”要想做天地间的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凡事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有人曾告诉苏格拉底,有人诽谤他,而苏格拉底却说:“他诽谤的不是我,因为他的那些东西在我身上丝毫都不存在。”我国北宋名相富弼,也曾遇见过类似的事情。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告诉富弼,有人在背后骂他。富弼淡然说道:“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吧!”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至极,当面向他道歉。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不会引火烧身。

  ③想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算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也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感到非常吃惊,于是对老子说了一通不敬的话,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老子说:“即使昨天你骂我是一匹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从老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的原因,不在于他们能够完全把是非、争斗置之度外,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⑤若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和取舍。一次,有人侮辱了释迦牟尼一番,他非但没有回击,反而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要让自己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他来时恰逢老师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怀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便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一清二楚。没想到的是,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帮助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能到别人门口骂人,如果不是他的境况确实不好,走投无路,他又怎么会轻易这样做?我想帮助他改善境况。”通过周作人的这一举动,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心灵宽阔的人,不仅懂得辨别美丑,更有能力对不美好的行为进行化解和疏导。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大器量就是一座座桥,把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开阔。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哪一段最恰当?请简述理由。

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简单分析其作用。

4.第②—⑤段依次从哪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1.拥有大气量,才有大境界。 2.第③段,因为这句名言紧扣第③段中老子的故事,证明了用宽容之心法化解矛盾的道理。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人思想,胸怀的大小不同,内心承受力也会有很大不同。论证了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的论点。 4.①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对号入座。②要想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③要想宽容,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④要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还必须懂得拒绝。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自己进行概括。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拥有大气量,才有大境界。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作答时,要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上,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首先要明白“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用宽恕去实现”论据的类型,是道理论据。它论述的观点是“想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所以放在第三段比较合适。 3.试题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来说,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心就会像小水洼”“心便会像海一样”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的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步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照做了,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⑪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⑫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⑬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⑭我把她进怀里,把她的头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⑮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⑯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选自《目送》,有删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

2.文中妈妈要回的“家”指什么?文章以“回家”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

②我把她进怀里,把她的头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

4.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中兄妹三人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放下了手边所有的事情,一路上呵护着母亲,带母亲回家乡。读完此文,你一定有种特别的感触,请简要谈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选自《东轩笔记》)

【注释】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1.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所恶有于死者        妇人异

B.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齐命使,各有所主。

C. 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     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D. 不为苟得也         此为其迹,岂信然耶。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 使人呼文正告曰      计其长曾不盈寸。

B. 汝尚幼          今付子

C. 尔父有神术,昔死也    晶晶然如镜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D. 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臣以媪之爱燕后贤长安君。

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术者病          文正方辞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查看答案

古诗欣赏

①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古人对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有着无限的遐想追问,诗人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句子,寄托着自己的无限情怀。

B. 《秋词》一诗中刘禹锡在秋高气爽、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中直陈现实,“诗情”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了“碧霄”。

C.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视觉、听觉写出潼关地势险要,以“聚”和“怒”暗示了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D. 《观刈麦》中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包含的是白居易不能忍受天热而为了缴税又不得不拾穗的无奈心情。

②下列关于《沁园春 雪》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风光,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6)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7)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8)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1)《香菱学诗》节选自《_____》,这部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初中阶段我们除《〈孟子〉两章》外,还学过选自《孟子》的《_____》。

(3)《格列佛游记》用“________”、“________”(国名)抨击英国l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讽刺的色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