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木兰诗(节选)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

木兰诗(节选)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木兰诗》是______(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2.节选章节中出现了古代对帝王的尊称:天子;也有少数民族对帝王的尊称:可汗。请你再写出两个对古代帝王的尊称 _________

3.以下句子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策勋十二转”:“十二”是虚指,并非确数。

B. “木兰不用尚书郎”: “尚书”是古代中央的政治机关,有尚书台,或称尚书省。其属官有尚书郎。

C. “著我旧时裳”: “裳”,其读音cháng,与《霓裳羽衣曲》中的“裳”读音一样。

D. “对镜帖花黄”: “帖”同“粘”。

 

1.南北朝 2.陛下万岁 圣上 圣驾 等 3.D 【解析】选自《乐府诗集》 作者:郭茂倩 年代:宋 参考译文: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1.“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如:主上、君人、圣上、皇王、万岁等,任选两个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D项的解释有误,“帖”同“贴”,“粘贴”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四块玉•别情

元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本曲中的“杨花雪”指的是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目“别情”点出作品描写的是离情别绪。

B. “心难舍”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C. “几时绝”强调了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

D. 整首作品描绘了主人公与爱人分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3)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

(4)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常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触动。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一瞬之间漾遍全身,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并且学会生活与创造。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议论文

写作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文体特征,字数在600字以上;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套作,不抄袭,不透露个人真实信息;

③语言规范简练,尽量不要使用网络语言;

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文选·马说》)

(二)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选自《张之万之马》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一食尽粟一石    (2)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此马愿从主也    (4)公乘之

2.下列句子中与“询故”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安求能千里也    B. 真不知马也

C. 真无马邪    D. 安陵君许寡人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韩愈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文段(二)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段(一)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舌尖”上的争议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 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D.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美轮美奂的益智片与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之间选择前者。

4.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引出议题。

B. 第②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电视节目应当发挥教化的功能。

C.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人们对‘舌尖’的评价”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 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