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不是个好儿子 贾平凹 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不是个好儿子

贾平凹

 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那时少粮缺柴的,生活苦巴,我们做孩子的并不愁容满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的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过箩,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我和弟弟就同母亲吵,扔了磨棍致气。母亲叹了口气,末了去敲邻家的窗子,哀求人家。人家半天不吱声,她还在求,说:“咱换换工,你家推磨子了,我来帮你……孩子明天要上学,不能耽搁娃的课的。”瞧着母亲低声下气的样子,我和弟弟就不忍心了,揉揉鼻子又把磨棍拿起来。

我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从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她,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岭道上行走,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1版,有删改)

1.作者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主要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2.第4段末尾,母亲“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请结合上下文,试着描绘一下母亲的心理活动。

3.文中写到了母亲对钱的两个细节,试分别作简要分析。

(1)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

(2)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

4.结尾写到“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眼泪中所包含的情感有哪些?

 

1.①很少陪伴母亲,只知道寄钱给她,然后心安理得地忙于工作;②小时候,不知道体会母亲的辛劳,最烦恼帮母亲推磨子;③自己工作受挫,生病住院,却让患了严重眼疾的母亲冒风雪来探望。 2.看到这些孩子,我就想到了我的大儿子、小孙子,他们在外地也不知怎样了,过得好不好?也不知有多长时间没回来了? 3.(1)这里母亲对钱的态度是不舍得花,把钱都藏起来留着将来再给儿子。体现母亲生活的勤俭与处处为儿子着想的心理。 (2)这里母亲把钱紧握在手里,是她理解了儿子的一片心,懂得儿子的难处,把钱收下就是对儿子最大的理解与支持。 4.是愧疚的泪,作为长子,却不能侍候母亲,反倒让母亲为儿子牵肠挂肚。只能通过寄钱代替孝顺,只觉自己不是个好儿子;是感动的泪,母亲能懂我的心,收下钱,帮我整衣领,关心我的生活细节,让我又一次体会到母亲的爱;是不舍的泪,看到母亲要走,我内心充满了不舍,故而流下了眼泪;是辛酸与无奈的泪,这么多年来,事业上、爱情上、生活上遇到的打击一起涌上心头,抑制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解析】 1.试题分析: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自己很少陪伴母亲,体会不到母亲的辛劳,自己生病住院时还让患了严重眼疾的母亲冒风雪来探望等。 2.试题分析:根据“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一句,体会母亲的心理活动。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读懂母亲为什么要“呆呆地发半天愣”,此问题的解决就是答案。可从关心孩子思念孩子的角度考虑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细节艺术魅力的把握。(1)“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这是对母亲俭朴生活的刻画,体现着母亲处处想着儿子的品质。(2)首先要理解好“母亲懂得了我的心”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这种行为的原因。可从把钱收下就是对儿子最大的理解与支持的角度考虑答案内容。总之这句话是母亲理解儿子的特有动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恰同学少年——一封应邀写给大学新生的信

王开岭

珍惜“阅读”。尤其是缓慢的纸质阅读。

大学是领略知识和艺术的最佳时令。据我的体会,人生最重要的拓展阅读,都是在大学不知不觉完成的。尤其是那些专业外的营养,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宗教、科普、民俗……无形中,它们将撑起你的心灵美学、精神理念和价值观之核心部分。在我看来,人的发展有二:智力和心性。智力是一辈子的事,心性更是一辈子的事。但心性有个特点,那就是它的奠基很重要,决定一生的走向,而大学就扮演了这个奠基角色,影响人一辈子的书多是大学里读的。步入社会后,劳务繁忙和俗事纠缠将大大剥夺一个人的精力,与书的缘分越来越淡,即使有暇,但心境已荒,搬弄的也多是快餐类和应用类读物。

在大学,我强烈推荐你们多作“纸质阅读”。我有个固执的己见: 唯有纸做的才叫“书”。一旦离开纸质,书的血肉和风骨即荡然无存,只剩一堆信息。这是个信息载体日益多元的时代,尤其对青春而言,网络传播、影视文化、数码产品有着巨大的时尚诱惑,我一点也不否认其魅力,我只是提醒: 不要因此而轻慢了书籍!对现代人来说,书实实在在有被废掉的危险。

作为几千年的文明载体,书册承载着笔墨文化特有的美学细节,它会给你信息之外的许多东西: 它有分量、体态、气质,它可拥、可携、可藏、可赠,又可圈可点、可展可掩,它是会呼吸和有灵性的,它染有每届主人的指纹和体温——属于“贴身文化”。人有人格、人品,书有书香、书魂,人与书之间那种肌肤相亲的偎依感、愉悦性,乃电脑远不及。在阅读情景和消费状态上,书与电子品截然不同: 书是独立自足的系统,不像电脑需要复杂的配置和昂贵的支持,其消费极清廉,随时随地、简便易行。另外,最特殊、也为我最看重的,乃纸质阅读对心性的熏陶与濡染:它氛围朴素、恬静,节奏舒缓、悠闲;它鼓励目光的停留,鼓励掩卷冥思和逐字逐句;它支持一个人的从容、静气和定力……而网络阅读的高速滚动和声光电,激弹起的往往是人的焦灼和仓促情绪。再者,从信息储存的安全性上看, 书显然更守信用,像个君子,值得托付。

我还建议多作些“重磅阅读”和“漫长阅读”,即试着多去拜访大师和大书,去叩响那些“经典”的厚重之门,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 比如《约翰·克利斯朵夫》, 比如《往事与随想》(我以为,一个人即便只读这几部书,精神也足以变得高尚与伟岸)。我想,对现代人来说,一生中接触大书的机会,十之八九是在大学里。你实在想不出,除了大学,还有什么样的环境和心境能让一个人面对这些“务虚”和“漫长”之物。再提醒一点: 无论专业是什么,在你的书单上,都别少了诗歌、哲学和长篇小说。这几样很重要,像一组不同色调的家具,它们搭配起来,你生命的那栋房子——智识客厅、精神阳台、心灵卧室,会更优雅、辽阔和温馨。

大学乃书的殿堂,其尊严和根基源于书的厚度。

大学的空气即“书卷气”。大学的使命即培养“书生”。

千万不要为“书生”一词感到羞愧,否则一定是你误解了。在我看来,“书生”的最大内涵就是“理想主义”。评价“书生”,就看他和书的亲密程度。

(节选自《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1.就阅读的话题,作者主要为大学新生提了哪三方面建议?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一个人即便只读这几部书,精神也足以变得高尚与伟岸。(“足以”能否换成“能够”?为什么?)

(2)这几样很重要,像一组不同色调的家具,它们搭配起来,你生命的那栋房子——智识客厅、精神阳台、心灵卧室,会更优雅、辽阔和温馨。(从修辞角度来说说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文章结尾写道:“在我看来,‘书生’的最大内涵就是‘理想主义’。”请选择下面一部名著,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理想主义”的理解。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红岩》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养竹记 白居易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解释下面加点字。

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划两处)。

乃 除 粪 壤 疏 其 间 不 终 日 而 毕。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4.试简要分析本文和《马说》一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①本词写于欧阳修颖州太守任上。②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③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④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1)“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既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又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心理。

(2)前人对上片“逐”“出”两字非常称道,请选择一个字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汶川十年,美丽涅槃”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一段活动开场语,完成题目。

2008年5月12日,随着大地的一阵颤抖,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生死别离!汶川、北川、映秀……一个个曾经与壮丽锦绣相连的地名,一时间竟成为灾难的代名词!

而今,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地的伤痕逐渐愈合抹平,街市的疮痍早已不复存在,          …… 一个个奇迹,在昔日的乱石和瓦砾中耸立。那些间或保留的遗迹提醒我们:铭记、感恩、自强、奋进

(1)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上面画波浪线的词语。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5月12日,从各大媒体到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大家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当年的汶川事与中华情。两位同学却产生了争论,请结合语境,补全对话。

小方:我们今天再次回顾汶川十年,意义重大,这段历史A___是全体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沉痛记忆, B___是国人团结一心的力量的展示。(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小艺:我觉得地震这样悲痛的事无需反复提起,有些纪念活动已经变了味,就是为了拉动旅游,打悲情牌,实际就是消费灾难。

小方: C__________

小艺:你说的有道理,纪念不是为了打悲情牌,而是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与自强不息。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籍贯   提防    销声匿迹    蛛丝蚂迹

B. 取决   妒忌    根深缔固    粗制烂造

C. 威慑   脉博    美不甚收    芸芸众生

D. 祈祷   妇孺    张皇失措    锲而不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