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是否重视课内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B.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C. “和谐”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D. 神舟七号升空,中国航天员实现太空漫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黄大年教授心无旁骛投入科研工作中,经常通霄达旦地工作。
B. 霍金是身体羸弱的病人,更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C. 河道一下子开阔起来,江水一泄千里,从此摆脱了重峦叠嶂的羁拌。
D. 因为心有愧怍,她连说话都语无纶次起来。
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近百年来,地大物博的中国曾屡遭外敌窥伺、入侵,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一片断壁残垣。其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不甘引颈受戮,奋起抗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这盛世足以慰藉那些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A. cì huán jìng jí B. sì huán jǐng jiè
C. sì yuán jǐng jiè D. cì yuán jìng j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地上的6便士(一种货币),和夜空中最美的月亮该如何选择。当你低头捡 6 便士 的时候,也许你拥有了物质的财富,但你却错过了观看到最美月亮的机会;当你抬头看着月 亮,用画笔画下月亮独一无二的样子,也许这幅画的价值是一万倍的 6 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
以上一段文字给了你什么启发?
请你以“错过的美好”作为标题,并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文体须要符合题目要求。2)立意明确、不得杂乱无章。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得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如有出现的必要,请以化名代替。
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思维转变并不慢。1973 年召开全国第一次环保会议, 将“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十五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七大”提出“科学 发展观”,“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些词汇都反应了中央对环 境问题的认识和所尝试提出的对策。
材料二: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便处于对立与统一的状态,从总体上看人与自然的 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社会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受制于自然 界,人们只能靠自然界提供的现有物资维持生存。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低水平的和谐, 人以顺应自然为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在对自然界知之甚少的情 况下,甚至出现了过度耕种、过度放牧、过度渔猎。这时的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环境问题,不 过这时的环境问题远远未危及到人类的生产,毕竟此时的生产力水平有限,自然界还是可以 依靠自身的能力恢复。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急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开始突飞猛进, 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开始竭尽一切可能的利用、征服自然。“人定胜天”是 这一阶段的表征。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 穷追求。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越来越厉害,很多东西超出了自然界能承受的限度,严 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出现了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危机。尤其是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 入后工业化时代,这时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显得尤为重要。
材料三:人类所要维持的生态平衡,是适应当代生产力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相适应的生态平衡。如果人类的活动使生态环境激剧变化,超过了生态环境容量,生态平 衡会遭到破坏,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而且,生态平衡被破坏后,恢复很困难,必须通 过长期的努力,还要耗费巨额的资金。因此,在经济建设中,要认真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平 衡的关系,创造经济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建设才能长期稳定持续下去。经济建设要以 生态的良性循环为基础,不能以浪费自然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同 时也不能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而停止经济的发展。
(1)以下四个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和提出的对策,体现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思维转 变并不慢。
B. 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需求不断扩大,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所以我们必须要 对环境保护采取必要的措施。
C. 我们所要维持的生态平衡,是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调控, 不能一昧的让其自由发展下去。
D. 经济发展的同时,必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解决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只有达 到平衡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发展时机。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与自然关系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3)阅读下面一则拓展材料,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商人行为的看法。
拓展材料:一些进入发展高速化的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 环境也在随着的变化,他们领先提出“和谐发展、生态平衡”的计划,其计划内容即为在发 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注意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的改变,必要的要采取一些措施以遏制生态环境 的恶化。于是,商人开始响应国家口号的号召,开始适当的减少生产的速度和产量,以达到 平衡发展、平衡增长的目的。而另外一些商人,却将工厂开到国外(一些不发达的国家), 肆意的增加产量、无尽的索取当地的资源,这样一来破坏的是另外的一方土地,而又可以躲 过本国家的严讨。
阅读以下两则文言文,并回答小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柳宗元)
(二)苏子①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②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③舳舻千里,旌旗蔽空,④酾酒临江,⑤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⑥匏尊以相属。⑦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苏轼)
注【解析】
①:脸色改变的样子 ②:为什么会这样(悲凉)呢?
③:这里指战船 ④:这里指斟酒 ⑤:横拿着长矛 ⑥装酒用的器
⑦: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1)翻译以下加点字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侣鱼虾而友.麋鹿:
西.望夏口:
(2)翻译下列句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柳宗元为何认为不可以在“小石潭”过久的停留?是真的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吗?请你结合文章说明
(4)两篇文章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