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④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⑤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⑥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⑦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⑧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⑨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⑩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⑪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⑫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⑬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本文的题目是《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围绕着“眼泪”,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所经历的变化过程。

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__________——→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_________

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头疼”?请你概括出老师头疼的原因。

3.按照括号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1)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2)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修辞手法的角度)

4.李想以前上课走神,后来为什么会认真听讲了?

5.仔细揣摩第8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1. 不让眼泪落下来 不哭 终于掉下眼泪 2. “头疼”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课;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所以老师会感到“头疼”。(意近即可) 3. (1)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李想冷漠、倔强和对人不信任的心理。(意近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卸下心理负担的李想的欢快与轻盈描绘了出来。(意近即可) 4. 外出打工的父母决定以后留在李想的身边,这让他重拾了久违的爱,又获得了生活的希望。(意近即可) 5. 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对应文章相应段落找出关键句,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作答。文中提到“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而前文提到“其父母离家五年”,因此此处用原文词语作答应是“不让眼泪落下来”。文中提到“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而前文提到其父母车祸受伤,因此此处用原文词语作答应是“不哭”。“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感受到快乐,流下了泪水。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头疼”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课;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所以老师会感到“头疼”。 3.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应结合文章内容,在句子中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结合题目要求作答。①“冷冷地看”是神态描写,“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李想的冷漠。②“轻盈得像一阵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李想的轻松心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黄河,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骄傲的词啊!她是中华大家庭里的巨龙,是中国的象征,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去触摸她那历尽沧桑的面庞,去感受她博大的胸怀吧!

(1)请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为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或者活动项目)。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水何澹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3)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淫慢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温故而知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 学而不思则           罔:迷惑

C. 及鲁肃寻阳           过:到

D. 但当涉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军中多务   不而别    B. 自以为大有所      受匪浅

C. .温而知新      一见如    D. 学而不思则        置若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B.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 非复吴下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4.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5.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6.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全对的一项。(    )

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B.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艰、钻得越锲而不舍。

C.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D.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B. 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C. 在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D. 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