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霎时(shà) 徘徊(huái) 砾石(lì) 纷至沓来(tà)
B. 驰骋(chěng) 矗立(chù)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C. 旋涡(wō) 砚池(jiàn) 敦实(dūn) 大煞风景(shā)
D. 寒噤(jìn) 斑斓(lán) 怜悯(mǐn) 怒不可遏(è)
题目:当我面对那道目光的时候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同学们在学习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等文章后,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其实,科举制度从隋唐创立,直到晚清废止,有着上千年生命力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其存在或淘汰肯定有内在的理由。“人文行走”小组成员为此行走了文庙和科举博物馆,对于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进行了探究。
在上海的中心城区有一座祭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就是文庙。在其“明伦堂”内有《孔子圣迹图》,这是一部表现孔子一生事迹的连环图画。
《孔子圣迹图》之一:
配文: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始终不能得到重用。万年的孔子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竹简的皮条多次断开。
1.成员们观察右侧这幅图并阅读了相关配文,马上想到了一个成语,那就是___________。
2.同学们来到“科举与社会文明”展厅,看到两张表格(有删选)。
表一
朝代 | 开科数(科) | 录取进士(名) | 状元(名) |
唐 | 266 | 6617 | 142 |
五代 | 47 | 653 | 14 |
宋 | 118 | 42457 | 118 |
...... | |||
元 | 16 | 1144 | 32 |
...... | |||
清 | 112 | 26888 | 114 |
表二
| 人名 | 中进士时间 |
唐 宋 八 大 家 | 韩愈 | 唐贞元八年(792) |
柳宗元 | 唐元和九年(814) | |
苏轼 | 宋嘉佑二年(1057) | |
苏辙 | 宋嘉佑二年(1057) | |
苏洵 | 未中 | |
欧阳修 | 宋天圣八年(1030) | |
王安石 | 宋庆历二年(1042) | |
曾巩 | 宋嘉佑二年(1057) |
请阅读这两张表格中的数据,说说自己的体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明清两代,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较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在鼎盛时期曾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这一排排屋檐下面都是一间间的小格子间的号舍(考场)。号舍是考生白天考试,晚上睡觉的地方,每人一间,考试期间考生的所有活动都在狭小的空间内,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条件非常艰苦。
请发挥想象,揣摩一下当时考生的心理。(5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拜见母亲大人
七堇年
①拜见母亲大人是需要谨慎的。
②扎起马尾,露出额头——她喜欢看我一直保持十几年前的中学生模样,不管我现在已经多少岁。
③挑选一件十分显胖的衣服——她永远嫌我瘦。每次见到我便立刻皱起眉头打量,鉴定结果是我又瘦了,然后开始问:“是不是又过得不好了,没有好好照顾自己。”
④衣服不仅要显胖,还一定要是亮色,不能穿深色——她总是嫌弃我黑色衣服太多,用她的话来说,“别一天到晚穿得黑黢黢的。”所以要选白色,或者红色。哦不,白色也不太好,她会说:“白色这么不经脏,怎么洗?谁给你洗啊?看这都发暗了。”所以要选红色,红色经脏,又显得面色红润,气色好。
⑤一定要化妆,但又必须是裸妆那种类型,气色鲜润就好,千万不能涂抹太多。但不化妆的话,显得不够精神,她又会说:“怎么都不收拾一下自己?”
⑥总之,我会把自己收拾成穿着少女时代的红毛衣的、扎马尾的、学生味儿十足的样子。这样我不会给她任何一点破绽,来让她忧心忡忡地打开话题:“你是不是过得不好?”
⑦时间差不多了,掐着表,准时去接母亲。把车靠边,远远地,看见她站在人群边缘。她穿着那一身我很熟悉的旧风衣,一双不相配但便于走路的休闲鞋。背着我当年上学用过的那个阿迪达斯双肩包,很实用地插着一只水壶。
⑧把母亲接到,她像个孩子一样,乖乖上车,坐后排座位。因为她一旦坐我旁边,就会忍不住保持高度紧张,大声指挥我怎么开车,碰到路边闪出一辆电瓶车,她会尖叫,把我吓一跳;不然就是高声指挥我:“按喇叭!”“打灯!”“啊!小心那个人!”……我会崩溃的。我都有8年驾龄了,视力5.2,早就是老油条司机了,而她明明就视力很差,开车是彻头彻尾的菜鸟,每次还要这么指挥我。每当这时候,我恨不得分给她一个喇叭捏在手里,任她自己随便按。
⑨但有一次,我与母亲一起,坐上了某位阿姨开的车。我很紧张,因为阿姨实在开得太“菜鸟”了。奇怪的是,母亲却在副驾驶位上一路安安静静地坐着,什么都没说,更没有指挥人家,偶尔还很轻松地和“菜鸟”阿姨聊天。
⑩下车后我问母亲:“为什么你不指挥别人开车,只指挥我开车?”
⑾“别人我不管啊,你是我女儿啊。”她说。
⑿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后来,我都让母亲坐后排。这样对大家都好。
⒀接到母亲,带她去了餐厅。坐下来点菜。我点了她喜欢吃的清淡的菜,然后点了一个豆腐青菜汤,叫“一清二白”。点完菜,服务生向我们重复一遍菜名,报完最后一个“一清二白”,我点头确认,示意可以了。
⒁服务生走后,母亲欲说还休,最后非常不安地问我:“一千二百?这顿饭就要一千二百啊!”
⒂我哭笑不得地看着她,窗外的阳光把母亲的白发一根一根地扯了出来。
⒃母亲看上去比较年轻,所以我一直没发现她的衰老——我一直感觉她还年轻着,永远没老。就像她以为,我一直还是个中学生的样子,停在那几年,永远没长大。但时间容不得我们的幻觉。她现在老了,渐渐变成了我的孩子。在她的晚年里,我要像母亲照顾孩子那样,给她一个无忧无虑的晚年。
1.请概括“我”拜见母亲大人前后所做的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9)-(12)段运用了_________的记叙顺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比较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好。
A. 窗外的阳光把母亲的白发一根一根地扯了出来
B. 窗外的阳光照着母亲一根一根的白发。
5.请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彭程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xì nì ( ) 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1.看拼音写汉字。
xì nì (___________)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说说第③--⑥段的顺序能否互换?
5.下列哪一段文字适合放在第②段,并说说理由。
A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B曹雪芹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张释之执法
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②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下,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⑤,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 。②属廷尉:属,交付给 。廷尉,指张释之。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⑤赖柔和:赖,倚仗。柔和,柔顺温和。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于是使骑捕之
(2)今法如是,更重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法不信于民也。
3.根据文中内容,请说说张释之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