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1)命题作文

请以“手机响了”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服(诗歌除外)。

(2)情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义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晴朗的傍晚,放学了,爸爸在校门口等着接我回家,我扑进爸爸怀里,说:“我都一天没见到太阳了!”爸爸说“阳光一直都在呀……”

 

参考例文 手机响了 我的家在农村,我的祖母也在农村。她是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了。儿孙们都已在工作了,平时在家的时间比较少。 祖母一个人在家,总感到非常寂寞,就喜欢到外边去逛逛走走。一次,祖母又到外边去了。天黑了,爸爸却不见祖母回来,心中十分担忧,到处找。可还是找不到,就找电话给妈妈、伯伯、叔叔们。他们听了,都赶紧回来找,终于在邻村的一户人家中找到了。原来,祖母跟人家聊得起劲,忘了回家。 这件事以后,大家都怕祖母出事,就一起讨论了一下。伯伯说:“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都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工作、生意也非常忙,总不能在在她老人家身旁。”“不如给她老人家买个手机吧!”爸爸在一旁说道。“对,买只手机,既方便,又灵活,随处可打可听,而且价格又不贵!” 于是,大家决定给祖母买个手机。一个星期天,我拿着买来的新手机来到祖母身旁,神秘一笑说:“亲爱的祖母,您猜猜看,这次我给您带来了什么?”说着,我就把手机给了祖母。祖母拿着这乌黑锃亮的手机,东瞧瞧,西看看,最后抓抓头皮问:“这是什么玩意儿呀?我怎么没见过?”我们都哈哈笑了起来,我捧着肚子告诉祖母,这是新科技产品--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打电话和听电话。 祖母听了又仔细看了起来,“嘀、嘀、嘀……”,手机响了,吓了祖母一大跳。这时,一直没开口的爸爸走了过去,耐心地教起了祖母。“这是开,这是听,这是关……”祖母像小学生一样似的认认真真地听着…… 从此以后,祖母每天带着她心爱的手机,走南窜北,逢人就说:“现在农的变化可真大呀!连我都有手机了,真是不可思议了。”有了这手机,祖母有时打电话给我问我学习好不好,有时打电话话问爸爸工作顺利不顺利,有时打电话给叔叔伯伯们生意忙不忙。 祖母有了手机,也就不再寂寞了。“嘀、嘀、嘀……”,手机又响了。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手机响了”。题目情境性很强,贴近生活。内容要写与“手机响了”相关的人、事、情、理等。“手机”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手机响了”可能是电话、短信、QQ、微信、闹铃等声音,可以写与这些声音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写手机响之前的人和事;也可以写响之后的人和事;还可以对某种场景中“手机响了”的现象、事件等进行评说等。文章适合各类文体的写作,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2)这是一篇情境作文,写作提示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情境要素。考生应重点关注情境中的父女对话,其中女儿的话“我都一天没见到太阳了!”太阳实指太阳光,虽然天空晴朗,但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压力巨大的学习生活,让女儿无暇沐浴阳光;父亲的话“阳光一直都在呀……”中的“阳光”可实指太阳光,也可虚指身心的自由、师长的关爱、父母的陪伴、乐观的心态、远大的理想等。文章可写人记事,也可抒情议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恩施是民歌的海洋,恩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动人的音符之一。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名曲“下里巴人”就盛传于巴山楚水;2012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曾多次播出“恩施民歌”专题。优秀的文化需要保护、传承和推介。为了让恩施民歌这朵奇葩常开不败,学校开展“恩施民歌”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请你从地位或内容方面,用简明的语言为恩施民歌名曲《龙船调》写一段推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清江河》歌词选段仿写完整。

清江河水清又长,        清江河水清又长,

五里沙洲十里浪。        五里沙洲十里浪。

妹摇桨来哥撒网,        ______________

滩上滩下忙又忙。        歌满江来鱼满舱。

(3)结合题(2)中《清江河》选段和下面《筛子关门眼睛多》选段,说说恩施民歌有哪些主要特点。

男:对河对面斜对门,      女:铜盆淘米用手搓,

看到我小妹长成人。       事事难为我情哥。

早盼爹妈来下聘,         本想留郎吃顿饭,

晚盼父母请媒人。         筛子关门眼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义务教育深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______

(2)然后能自______

(3)君子之学必______

(4)问,其奚决焉______

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5.(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3.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盥洗,这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做的功课。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古人有早起盥洗、漱口的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享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手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盥洗的呢?有哪些细节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②古汉语“盥洗”一词,所指的范围较广,当然主要是指洗脸和净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词义相近。不过,古人把盥洗用其归在礼器一类,故具有相应的礼仪性质。这一点,又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盥”字甲骨文,是一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手的象形,下面,为一有水的盆。两者相合,像一只手放在盆里承水冲洗。造字表意就是在盆里洗手。金文与甲骨文字形相近,但又有所不同。上面,由原一只手变成两只手,而盆里的水则由水滴变成,像有水从上倒下,两手接水冲洗;下面(皿)是接水的容器。

③《说文解字》曰:“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云:“盥字的甲骨文字形从爪,在皿中,象于皿中澡手之形。”“盥”字初文反映其本义仅指洗手,后来词义扩大,洗脸洗手均称为“盥”,如盥栉指梳洗,盥沐指洗脸,而现代的盥洗室,是既可洗手也可洗脸,爱美女性还可用来化妆的。

④从“盥”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我们可大致知道古人是怎样洗手的。那时洗手的器皿主要有两件,且是配套的:一件叫匜(yí),用来往手上浇水;一件是盘,用来接洗手洒下来的水。匜和盘都是盥洗用具,前者注水,后者承水,两者相互配套。先秦时期,匜、盘多以青铜制作,十分精美,这在先秦乃至秦汉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到战国时才逐渐消失。

1.请给上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③段中划线部分除了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段中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分)

3.第①段中“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中的“广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仿照示例,从“歪、体”两个字中任选一字加以解说。

示例:“盥”字,上面是手的象形,下面表示有水的盆,意思是在盆里洗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 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说坏话,要宰相比干挖心来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骑上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不见簪子→爷爷寻找→________→(田垄上找→菜池里找→________)→找到簪子

2.文中划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

3.“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

5.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