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惠崇〈春江晚景〉》选自《苏轼诗集》...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惠崇〈春江晚景〉》选自《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B. 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C.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D. 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么?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么?

 

B 【解析】B项,“证明”的内容是“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是根据“证明”得出的结论,不包含在“证明”的内容里,所以将“,”改为“。”。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校园文学好比一缕春风,能吹化心湖的迷wǎng(    );好比一hóng(    )清泉,能滋润心灵的成长;好比一簇火花,能bèng(    )发激情的光芒。校园文学根植于年轻学子,成长于心灵的碰撞与心路的跌dàng(    )。

 

查看答案

二选一(从以下两个作文题中选一个)

(1)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

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

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我与手机的爱恨情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卷面整洁,分段合理。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似乎猜到他的心思,我给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五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狠劲地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瘦瘦高高戴着眼睛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这位叔叔,谢谢这位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1.阅读选文,完成表格。

 

主要情节

儿子的态度或感情

1

捡到手机

A

2

谈论处置的方案

B

3

C

心情很好

4

回顾还手机的事情

D

 

 

 

 

 

 

2.说说文章第⑤段中“语无伦次”的含义和作用。

3.联系文章说说第⑥段中“善良”和“不虚伪”所指的分别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 斯石英比沙子要重。

C.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D. 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2.第四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    )

A. 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 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 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 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3.第四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什么?

 

查看答案

卖炭翁(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