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林之栋画兰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

林之栋画兰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选自《荒鹿偶谈》)

(注释)①执:拿着。②具:准备。③当:面对。④自是:从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林募壮士执刀矢火攻

(2)闻兰所在,则必大寻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

3.林之栋“所画兰益奇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于是,就。 ②代词,兰花。 2.到了那里之后,(果然)看到兰花,仅叶子就有一丈多长,花很大就好像是人的手掌一样。 3.示例:见闻广博,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对兰花非常痴迷。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之”可以作助词、代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提前的标志等,这里是代词(代兰花)。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许”字的翻译。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林之栋为了画到更好的兰花“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变成自己的话来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下白                     长堤

B. 是日定矣                    有痴似相公者

C. 下船                        郡下

D. 日更定矣                    问其姓氏,金陵人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云与山与水           选贤

B. 余强饮三大白别           伯乐不常有

C. 姓氏                   真不知马也

D. 更有痴似相公             后遂无问津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景多渲染,“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B. 写景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 文章结尾借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用以反衬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当然化解了心中那股淡淡的愁绪。

D. 文章表达了一种故国情思,比如结尾问他的姓名,回答是金陵人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B. 颔联点题,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思念之情。含蓄蕴藉,有着无限深情。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电池短路后也能“自恢复”

谢聪鑫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发了一种新型锌碘液流电池技术。这种能“起死回生”的神奇电池有望用作大规模储能技术,解决目前风能、太阳能等发电不连续、不稳定的难题,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

锌碘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储能技术,采用高比容量、高活性的锌离子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优势。此外,锌碘液流还选用高比容量、高工作电压的碘电对做正极活性电对,进一步提高了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与其他锌基电池一样,锌负极的“枝晶问题”是其商业化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关。

锌负极在不断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不规则的锌枝晶,这种“树状结构”的枝晶会在循环过程中不断生长,最终刺穿电池的膜,造成电池短路,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如何抑制锌枝晶呢?科研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通过膜结构和电解液的优化让产生的锌枝晶不能穿过膜;或者将部分已经穿过膜的锌枝晶自动消除。这种新的思路看似反其道而为之,实际上则是顺势而为,为锌基电池负极稳定性提高提供了新途径。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的科学家们研发了上述的长寿命可自恢复的锌碘液流电池技术,通过使用廉价的聚烯烃多孔膜和高稳定性电解液,实现电池的长期循环以及电池短路后的自恢复。

这种新电池优点很多,最奇妙的就是耐用性强,还能自己“复活”。在充电过程中,聚烯烃多孔膜孔径中充满了氧化态的正极电解液,当锌枝晶生长到膜孔内部后,氧化态的电解液可将锌枝晶溶解掉,从而防止锌枝晶造成电池短路,实现电池的长寿命循环。

据介绍,研究团队将单电池进一步放大组装了千瓦级电堆,该电堆依然可以稳定运行,能量效率保持在80%左右,仍然具有短路恢复的特性,有力证明了该体系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日)

1.下列关于“锌碘液流电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锌碘液流电池可以成为大规模储能技术,解决风能、太阳能不稳定供电问题。

B. 锌碘液流电池是一种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新型的电化学储能技术。

C. 锌碘液流还选用高比容量、高工作电压的碘电对做负极活性电对,进一步提高了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

D. 锌碘液流电池有效解决了锌负极的“枝晶问题”,展现了巨大的商业运用前景。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 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作诠释,准确说明了锌碘液流电池的两大特点。

C. “如何抑制锌枝晶呢”,这一句准确引出下文说明内容,诠释了锌碘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

D. “能量效率保持在80%左右”一句中“左右”二字明显多余,去掉之后文章内容没有多大变化。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锌负极在不断充放电过程中,不会产生不规则的锌枝晶。

B. 使用廉价的聚烯烃多孔膜和高稳定性电解液,可以提升锌碘液流电池的耐用性,实现自恢复。

C. 锌碘液流电池能量密度高,寿命长,具有高可靠性和实用性。

D. 锌碘液流电池的发展为稳定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推广,提供了可靠的商业前景。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这是艾青《鱼化石》中的句子,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C.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豹子头”指的是林冲。他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高俅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后雪夜上梁山。

D. 《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李逵;在景阳岗打虎的是武松。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世界文坛巨匠莫泊桑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之王。

B. 曹文轩在成长小说的创作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自觉的承担意识,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扶助儿童的生命成长,写出了内在的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

C. 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蜇、春分。

D. “无事不登三宝殿”一句中“三宝”,指佛、法、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